李凤燕 陈平娟 黄炎辉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体力活动受限、运动耐力下降、心功能不全等症状,病程漫长,对患者家庭、社会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一定负担[1]。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包括强心剂、扩血管药物、利尿剂等,能够改善早期患者心功能症状,但仍需辅助其他非药物干预手段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2,3]。常规护理干预以患者卧床休养为主,运动量较低,加之患者受年龄、疾病影响,其遵医行为较差,使干预效果具有局限性。运动康复护理路径以时间为框架实施运动方案,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达到控制症状,改善心功能的目的。本研究探讨运动康复护理路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我院就诊的8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诊断标准[4];纽约心功能分级为II-IV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近期使用过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使用激素、胰岛素等药物治疗;血肌酐、血钾异常;不稳定心绞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61~83岁,平均(73.62±4.0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19例,Ⅳ级6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62~87岁,平均(74.60±4.19)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15例,Ⅳ级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路径,持续12周。
1.2.1第1周 (1)床上活动:嘱患者卧床休息,按时为患者翻身;病情稳定后协助于床上进行脚、踝、膝等腿部关节被动活动,配合胸、肩等上肢活动,每日2次。(2)床下步行: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床边站立、移步,每次10min,每日3次;辅助步行训练10min,每日3次。运动心率不超过休息时5~10次/min。
1.2.2第2周 (1)椅疗法:帮助患者下床坐于椅,身体向椅背靠拢,坚持10~30min,每日2次。(2)医疗体操:指导患者进行医疗体操训练,以此活动肩部、颈部、双上肢,辅助打太极、慢跑等有氧运动。(3)步行、爬楼:指导患者于院内平地步行100~200m,每日2次,第12d增加至500m,上下楼梯1层,每日2次;第13~14d增加至1000m,上下楼梯2层,每日2次。
1.2.3第3周 每日坡路步行1000m及以上,上下楼梯3层,每日2次,最后进行6min步行试验。
1.2.4第4~12周 重复上述运动,每周4次及以上。
(1)遵医行为:干预12周后根据两组患者遵从医嘱程度评价其遵医行为,完成所有用药、运动等方案为遵从;完成部分用药、运动等方案为部分遵从;拒绝配合所有护理方案等为不遵从。(2)心功能指标:干预前、干预12周后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3)生活质量:使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5]评价两组干预前、干预12周生活质量,包括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3个维度,共21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分值范围0~105分,分值高表明生活质量差。
表1 两组遵医行为的比较 n(%)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分,
传统观念认为,为保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避免加剧心肌缺血,应严格限制患者体力活动[6]。心肌功能虽获得短暂保护,但长期卧床可增加患者压疮、便秘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加之心肌处于被动状态,致使其运动耐量下降,产生心理应激,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心功能恢复[7]。
运动康复护理路径中以运动内容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康复计划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有助于提高患者心功能和锻炼积极性[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遵从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运动康复护理路径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利于改善其遵医行为,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程梦影等[10]报道结果相似。运动康复护理路径按照路径表制定的运动计划、运动时间和强度循序渐进,利于患者接受,与传统护理方案相比,能够避免护理人员因个人能力差异、工作繁忙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确保康复运动方案的持续实施。运动康复护理路径的运动是主要实施内容,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增加其心肌功能贮量、心肌顺应性,有利于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规律性运动还可改善患者外周血液循环,增强骨骼肌代谢能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心肌灌注及心脏收缩、舒张顺应性,达到缓解疾病症状,扭转心室重构的效果。持久规律的康复锻炼能够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良好影响,帮助其树立健康生活信念,积极调整负面情绪,转移或减轻焦虑、孤独等情绪,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护理路径可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促进心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使其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