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应斌(广东省干部疗养院)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年]21号)从2014年月1月1日起全面正式实施以来,在财政部门的牵头指导之下,通过最初的以评促建及连年的内部控制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结合的方式,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内控意识得到普遍增强,制度建设得到基本完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事业单位在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因素所限制,内控机制建设还存在重形不重质,运行效率不高等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鉴于此,事业单位要意识到自身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认清事业单位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做好内控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想实现其改革效果的最优化,其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只有统筹协调好这三方面关系,才能够实现上述目标。政府、社会、市场要明确各自的工作,政府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能,社会要做好统筹发展工作,市场要发挥其调节作用。通过当前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只有注重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才能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对于保证其自身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除此之外,还有助于最大限度挖掘事业单位财务价值,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
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机制建设时,要想保证这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则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为其提供保障,其中重点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部分事业单位因人员因素、编制问题等限制和影响,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并且各部门之间也没有进行沟通或有效沟通。信息系统控制、国有资产控制、财务控制等,都需要各部门之间实现相互协调,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实现部门的协调和联动,才能够实现控制效果的最优化。由于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各内部控制要素或有所欠缺,或无法形成有机统一。另外,部分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范围和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决策方式和程序以及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清晰,没有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或较基层的事业单位,“家长制”作风严重,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审签。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内控机制的作用无法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在内控机制的实际建设过程中,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人员从整体来看素质偏低,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内控知识缺乏,或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对于内控机制认识不足,并且对于内控机制知之甚少,难以胜任工作。另外,大部分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由财务人员来承担推进,未能在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分工,形成合力,内控建设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不能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预期目标,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使内控失效。此外,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视单位领导“变通”的要求而轻视视财经纪律,财务人员单纯的负责出纳工作,甚至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资产管理人员成为“仓库管理员”等现象。由于相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对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分析和了解,这就会对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造成影响。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建立了完善的内控机制,但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对内控机制有着足够的理解,未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于内控机制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片面的认为内控机制是“软任务”,缺乏对内控机制建设的正确认识,并没有意识到内控机制对于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当前这些错误的思想所存在,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控制体系、监督体制、评估体系等。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则应当注重提高对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的认识,要意识到内控机制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做好当前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事业单位内部具体情况,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国有资产、财务等内控制度,健全其相关的内控机制,与此同时也要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制度。并且根据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的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重点加强对内控机制的组织领导。此外,还应当将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纳入考核体系当中,并且将其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通过强化各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提高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建设和应用的水平。
一是加强全员内控培训,增强全员内控意识。内部控制应覆盖所有层级所有业务,需要全员参与。加强全员内控知识培训,将每一项规定具体落实到相应的工作部门,以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在内部控制中要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责任,通过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内部控制的作用。通过提高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二是加强内控机构和人员配置,强化专业培训。内控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还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专业人才,完善人员配备,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但能够增强工作人员对于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的意识,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其财务专业素质,进而实现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变,充分发挥出工作人员的作用。三是建立内控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内控工作中涌现的优秀人才,要通过外送培养、工作评优等激励措施进行有效激励,同时建立严肃的约束机制,促进工作人员不断进行自我专业完善,主动学习相关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效果,就要注重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这也是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当注重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现相互之间的通力合作,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在充分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注重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实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实际工作的具体需要,定期开展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情况联席会议,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此来增强工作合力。针对部门间缺乏合作而导致内控机制建设出现问题的相关人员,可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加以管理,并根据具体制度的规定,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严厉的惩处。只有保证当前这些工作得到全面落实,才能够形成健全的协调联动机制,促进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肩负着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以及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尤其在“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事业单位要认清形式的发展,要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担负的使命,逐渐提高对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的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整体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不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