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丽
摘 要:考场写作时,可以把平时积累的素材进行变通,这样就能快速地完成一篇优秀作文。变通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紧扣考场作文题目,对素材进行增删;二是多角度挖掘素材;三是多次点题;成功的变通需要平时积累大量素材,同时变通时不能生搬硬套。
关键词:写作;变通;素材;点题
写作变通,古已有之。很多大诗人都是变通的能手。例如李白的名句“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是从《诗经·小雅》“萧萧马鸣”中扩展而来;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早在《世说新语》中就已经出现,原句是“山不高则不灵,水不深则不清”,刘禹锡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反而更出彩;苏轼《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加凝练;结尾处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出自于谢庄《月赋》中的句子“隔千里兮共明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即使是现代,也不乏善于变通的大家。台湾女作家琼瑶,谙熟中国古典文学,琼瑶小说的题目多取自古典诗词,如:《在水一方》来自于《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小说《碧云天》《寒烟翠》出自于范仲淹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昨夜星辰》出自于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心有千千结》出自于宋代词人张先“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古典诗词的化用使作品诗意浓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写作中的变通技巧,是一种高层次的提升作文的方式,它能夠让写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自己现有的材料,创作出优秀的作文。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作文素材,怎样在考场上进行高水平的变通呢?在变通时,我们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一篇素材进行多角度挖掘。
变通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取得不同的认识,我们在对平时积累的优秀作文整理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素材,“横看成岭侧成峰”,根据题目的变化,主旨的需求,变化角度,可以一材多用,下文是一位同学日常的习作:
再一次流泪
1.“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时,外婆总会抱着我坐在枇杷树下,唱着浓厚乡音的歌谣,伴随着竹椅发出的咯吱声,映射出的年幼无知的我。
2.春天一到,枇杷树上便结满了椭圆的枇杷,青里透黄,吃起来甘甜可口,轻轻咬一口,嘴巴里充满鲜嫩的汁水,甜到心头。儿时体弱,每次生病时,为了治疗我的咳嗽,外婆颤颤巍巍地站在凳子上,踮起小脚,吃力地拉住一根枇杷枝,轻轻将挂在枝头的枇杷摘下。从窗外望去,阳光洒落在外婆的花布衣上,闪闪烁烁。外婆将枇杷洗好去皮拿给我吃,枇杷汁清凉甘爽,几颗枇杷吃下,缓解了咳嗽带来的病痛。
3.伴随着那清甜,总会听到外婆的歌声,流着眼泪的我抬起头,外婆微闭着眼,轻轻哼着歌谣,嘴角因为歌声而不觉地上扬,漾开一朵花,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外婆的脸上静静流淌,抚平了外婆的皱纹与风霜,也抚平了幼小的我。
4.后来,我被大人牵着手进了小学,从此踏上了学习的征程,外婆和那棵枇杷树,定格成我记忆深处一道美丽的风景。
5.长大后,当我再一次跨入外婆家的大门时,她拄着拐杖蹒跚地向我走来,眸子里缓慢游动着她对我的思念,一头的短发像罩了一层白霜,沟壑中流淌过的是岁月的长河,翻黄的皮肤上留下的是夕阳的余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婆不愿出门,躲避阳光,身上穿的衣服也越来越多,语速越来越慢,步伐越来越缓,道别的嘱咐越来越啰嗦,……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想来的确如此。而我,已不再是一个孩子。
6.孩子与老人,从各自的生命路过,渐行渐远。故园中的枇杷树如今已亭亭如盖,而外婆却一天天在走向衰老,望着她蹒跚的脚步,如霜的银发,我不禁再一次留下了眼泪。
《再一次流泪》写的是小时候在外婆家幸福生活的往事,特别写到在庭院中的枇杷树下,外婆为自己摘枇杷治疗咳嗽的事情,画面温馨动人,感动和温暖着我,我逐渐长大,而外婆也慢慢衰老,文章结尾写到:“故园中的枇杷树如今已亭亭如盖,而外婆却一天天在走向衰老,望着她蹒跚的脚步,如霜的银发,我不禁再一次留下了眼泪。”这泪水里包含着心疼,也包含着无奈。我们可以把这一篇文章变通为下文:
成长岁月里的温暖
……
如今,外婆早已走不动,无法抱着我在枇杷树下坐着摇椅唱着儿时的歌谣,我与外婆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看着风中撩起的银发,听着老人沉重的脚步声,时间似乎定格在外婆给我摘枇杷的画面中,回忆似潮水一阵阵涌来,我奔去那棵枇杷树下,微风拂过枝叶,它依然向来年的暖春奉送着果实,世事变迁,或许不变的,只有伫立在庭中的枇杷树。
“枇杷着子红榴绽,正是清和未暑时”,望着眼前的枇杷树,忆起成长岁月里的温暖,嘴角不觉上扬,她还在。
文中省略的部分是和前文1到5段相似的内容,写自己和外婆相处的温暖时光,变通后的文章《成长岁月里的温暖》移用了前文的素材,不同之处是在结尾处做了改变:作者回忆了外婆摘枇杷的温馨画面,以诗结尾,表达对外婆的思念之情;
那么,同一篇素材,为什么可以用到两个不同的题目中去呢?对同一篇素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谓“一鸭三吃”就是这个道理,《再一次流泪》的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写人,也可以记事,流泪可以是感动的泪水,也可以是懊悔的泪水,只要是能激发作者心中情愫的都可以用上,这两篇文章主题相同,所以素材通用,都没有跑题;我们还可以把此文变通为《枇杷树下》,《爱的味道》,《幸福的颜色》等题目。
写作时要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在于平时的多练习,积累大量素材,才能在考场作文时举一反三,妙手偶得,不能投机取巧,此外,不是每一篇素材都可以变通,在变通的时候要不能生搬硬套,不然则是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