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 张利群
2019年是著名画家叶侶梅先生诞辰百年。尽管叶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已过世,但他生前所作出的桂林山水画贡献与成就,为我们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不仅为桂林文化城增光添彩,而且在当代山水画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享誉中外的漓江画派崛起中透视到他默默耕耘的履迹,仍然还能够从一批批活跃在画坛上的桂林画家身上看到他深刻影响的印记,仍然还能够在桂林山水间触摸感悟到他艰辛跋涉的足迹。叶先生以其桂林山水画始终与桂林山水同在。
叶先生一生致力于桂林山水画创作及研究。他從广州美术学校中国画系毕业后,就以画笔投身于抗战救亡运动,“抗战时期途经桂林,为桂林奇山秀水所倾倒,服膺黄公望为爱富春江的盘谷之志,遂立志于以丹青写桂林山水为终身心愿,卜居桂林。对桂山漓水体察入微,全方位多层次对桂林作出大量淋漓尽致的描绘,穷其毕主盈稿上万”①,出版《漓江好》《叶侣梅漓江山水册》《叶侶梅山水作品精选》《叶侣梅画集》等桂林山水画精品力作。
叶先生被称为画桂林山水画最专一、探索时间最长、画作成果最多、风格特点最显著的画家,可谓“桂林山水画第一人”。叶先生的桂林山水画获得业内外高度评价:周建人为其题词“桂林山水甲天下,画家朱墨添新颜”;刘海粟称“以毕生精力画桂林山水有广东人叶侣梅先生”;陈绶祥认为“当桂林山水画在国画中真能成为独树一帜的派别时,人们一定会从记忆中搜寻到为此做出努力的先贤,这其中必定有叶侣梅这个响亮的姓名”;周游诗赞“为爱湖山住桂林,丹青挥霍工毛侵。相逢一笑怜疏放,阳朔风光马夏心”;谢盛培撰文所称“特别是桂林山水,他画得最多也是最有精神”;《叶侣梅漓江山水册》的出版社编后记认为“叶侣梅的桂林山水画,是正在形成漓江画派的特色”。叶先生的桂林山水画好评如潮,享誉画坛。
我认为叶先生毕生追求及重要贡献在于倡导“桂林山水画”观念与概念,立足于桂林山水、本土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基础致力于构建“桂林山水画派”,着眼于从理论与实践上建设桂林山水文化,身体力行地创作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精品力作,使之成为桂林山水画先锋、表率及代表性人物,为桂林山水画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开拓路向、作出贡献。基于此,我将叶先生的桂林山水画成就及创作特征大体概括为根、本、魂、学四字。
先言“根”,即将桂林山水画扎根于本土,使其画作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内涵,具有本土性特征。桂林不仅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名城,而且也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水与文化交相辉映,形成如同“南天一柱”的独秀峰似的独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文化特征。叶先生抗战时期到过桂林,就被桂林山水所吸引,萌发及生成了他的桂林山水情结;定居桂林后,他更深深沉浸在桂林山水中,与山水相伴相拥,俨然以山水为知音。诚如石涛所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②他热爱桂林,不仅仅为桂林山水的自然美所吸引,而且更重要的是契合他心目中所尊崇的“自然之道”与“画从心”之理,更能激发出他的创作冲动与审美激情,生发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桂林山水情结。为此,他不仅踏遍桂林的山山水水,而且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解桂林历史文化。他常感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留下数不胜数的桂林山水诗文、桂林山水石刻、桂林山水传说故事、桂林山水民歌民谣,何以没能留下多少桂林山水画呢?他下定决心,立志以桂林山水画为己任,不仅作为孜孜以求的绘画创作目标,而且倾注毕生心血精力献身于桂林山水画事业;不仅要画尽桂林山水的千姿百态,而且要画出桂林山水的神韵风采;不仅致力于开拓桂林山水画领域,而且旨在弘扬桂林山水画文化精神。观其作品,不难从中感受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内涵,不难领会到植根于桂林历史文化沃土方能开出桂林山水画绚丽花朵的意义。
次言“本”,即其创作立足生活,宗法自然,以桂林山水为对象与题材,确立创作及作品之本体,形成桂林山水画的本体性特征。叶先生的桂林山水画创作源自于桂林山水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与天地自然之馈赠,其笔下的桂林山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气韵生动、气象万千,正是他亲近自然、走进山水、深入生活的长期观摩、体验、感悟、写生、创造的结果。人们常言桂林山水美如画,以画比喻桂林山水之美;亦可以桂林山水之美形容叶先生的画,尽得桂林山水之钟秀灵气,艺术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正是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古往今来吸引多少文人骚客、诗人画家络绎不绝地驻足于此,激发出多少创作激情及审美灵感。不同于那些驻足桂林写生的画家,叶先生长期生活在桂林,对于桂林山水可谓了如指掌、烂熟于心,但他仍然跋山涉水坚持采风写生,不仅走遍了桂林山山水水,而且细致观察春夏秋冬、日出月落、风霜雪雨中的桂林山水情境及变化,真正遵循与践行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③的经验之论。此外,每当有画家好友到桂林,他都陪同考察观览,挥毫作画,徜徉于桂林山水间。他曾两次陪同著名画家李可染畅游桂林,甚至徒步沿漓江从桂林到阳朔一路采风写生。这正是他长期坚持亲近自然、走进山水、深入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才能真正体悟到他立足于桂林山水创作之本的深刻含义。
再言“魂”,即其传承创新中国山水画传统,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形成桂林山水画的写意传神特征。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及鲜明特色的突出代表,凝聚中华美学精神、艺术精神、绘画精神,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写意传神、气韵生动、氤氲蕴藉、淡雅远出的精神特质。叶先生在传承弘扬这一优秀传统精神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具有桂林山水画别具一格的精神个性特征。观其作品,一是基于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形态以及“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④的优美、清秀、柔婉、缠绵、淡雅、淳朴、飘逸的特征,进一步拓展深化到山水间的田园、梯田、渔舟、沙滩、涠洲、竹林、山村、炊烟、人家……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凸显生态美与和谐美,不仅使其画面与画意传达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浑一的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凸显桂林山水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神姿仙态的诗情画意特质。二是作品融入画家对生活、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美学以及人情人性的理解与认识,充分体现创作主体性,凸显画家的主体精神及艺术创造精神。正如有评论认为:叶先生“对桂林山水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在画图中赋予桂林山水田园诗的意境。他笔下提炼出漓江行舟的飞扬神采,与嵯峨山峰的跌宕韵律,其艺术形象体现了他对桂林山水发现的美,以及所倾注的人文精神,深得桂林山水的神韵,更以执着追求和开拓精神,创造了自己在桂林山水画表现上的形式和法则”⑤。三是桂林山水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画家及作品别有旨趣、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有评论指出:“桂林山水吸引了多少丹青妙手们纷至沓来,各自以非凡的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抚纸追摹,使桂林山水呈现为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画面。徐悲鸿有‘雨桂林、李可染以‘黑桂林、白雪石为‘白桂林、宗其香是‘夜桂林著称。叶侣梅负箧漓江数十年,谙熟桂林山水,而且具有洗练娴熟的绘画技法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因而对景写怀挥洒自如。物象、笔法、感情浑然一体,达到了笔韵传神的真面目和出神入化的真境界。那么,叶侣梅应当是创造了‘真桂林,充分表现了桂林画家画桂林有情景交融的特色,富有地域性的特点。”⑥以此凸显叶先生的桂林山水画风格特色。揭示出画家的艺术个性与独创精神。
后言“学”,即其创作经验积累与理论建构,通过美术教育及团体集群的传承传播,形成桂林山水画探索及研究的学术精神特征。叶先生毕生奉献给桂林山水画事业,历经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提升观念,超越自我,获得桃李满天下、满园尽硕果的成就。在“漓江画魂——叶侣梅艺术回顾展”开幕式研讨会上提出,“在理论上,叶侣梅探究桂林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构建了他自成体系的艺术观点和绘画理念。他笔下的桂林山水画蕴含着他的美学认识和理解,表现了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和意韵,从而确立了桂林山水绘画意识。为桂林山水画的形成作出了开拓性、奠基性的贡献”⑦。《叶侣梅画集》集中反映其创作思想发展过程及成就,有评论指出“《叶侣梅画集》收录了叶侣梅大师一生的优秀画作,依据不同的风格其创作的桂林山水画分为三个时期的作品:五六十年代作品、七十年代作品、八十年代作品。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中,叶侣梅运用新的笔墨形式进行写生创作,风格特征有了质的飞跃,从构图到笔墨都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如《兴坪晨度》《西峰夕照》等代表作品。七十年代作品是葉侣梅先生建立自家法度的成熟期。根据对桂山漓水积年累月的观察,创造出独特的竖勒横勾的漓江山水皴法,既区别于李家(李可染)漓江,也区别于白家(白雪石)漓江,开创了本地人的漓江山水画格局。八十年代是叶侣梅先生进行减笔变法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巨幅漓江山水画,既得漓江清丽之质,又有画家主观情感的张扬,更重要的是他的减笔大写意成就极高,几十年对漓江的观摩,其绘画艺术已臻化境”⑧。陈绶祥在该书序言中指出:“他较多地进行了桂林山水诸多画法的尝试、探索,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独特的为桂林山水传神写照的叶家笔墨法度,只是其成功定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被广泛见识与认知…….我们不能看到,如今更多画桂林山水的年青国画家们,他们的画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叶先生的许多笔墨与构图因素……这也许才是叶先生值得骄傲与欣慰的,后人在画桂林山水时真正记住了他,这个为桂林山水付出了一生的艺术家。”⑨叶先生自幼读书习画,学养深厚。20世纪30年代他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40年代受聘为广西艺术专科学校讲师,新中国建立初任教于中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他不仅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而且德艺双馨,诗文书画印样样精通,文史哲艺美融会贯通。他晚年发起组织桂林山水画研究会,将桂林市画家集聚为群体,开展桂林山水画研究及创作活动,形成桂林山水画家群雏形,桂林山水画派初见端倪,亦为此后崛起的“漓江画派”打下坚实基础。他还创办清漓画院,以其三十多年从事绘画艺术教育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批桂林画家及绘画爱好者,当今活跃在画坛的一些名家大师中不乏他培养出来的佼佼者。由此可见,予以叶先生为学及其桂林山水画的研究及学术评价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
以上所论叶先生的桂林山水画创作成就不过是以一斑窥全豹而已,期待能够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及美术界重视,更期待叶先生所倡导并践行的桂林山水画事业繁荣昌盛,也期待桂林山水画研究得到学界呼应,合力推动桂林山水画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及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注释】
①⑥https://baike.so.com/doc/6618622-6832417.html。
②③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第八》,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上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153页。
④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见刘寿保注释《桂林山水诗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第4页。
⑤⑦https://news.artron.net/20111231/n212295.html.
⑧https://baike.so.com/doc/28732336-30192919.html.
⑨陈绶祥:《叶侶梅画集·序言》,见《叶侶梅画集》,商务印书馆,2012,第2页。
(张逸,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张利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文学批评学术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ZDA276;2015年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当代艺术生产方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FZW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