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里没有什么技术问题能难住王大拿”“别人不能解决的,他分分钟搞定”……从门外汉到“王大拿”,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一科机械调试员王为民用了16年的时间,磨砺出精湛的机器人调试技术,并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为民看到展台上的机器人灵巧地弹着琴作着画,这一幕让他惊呆了,并深深为此着迷。在此之前,他接触的都是比较大型的加工设备和传统机械,灵活的机器人仿佛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正是因为如此,2004年,王为民进入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机器人调试师。
对于王为民来说,从传统程序式流程工作,转换为需要主观能动应变发挥的机器人行业,虽然热情很高,但压力也很大。“我明显感觉到我的应变能力不足,储备的知识远远不够。”回想起当年的困境,王为民记忆犹新。在没有任何技术指导课程、没有老师、没有课件的情况下,他只能拿着机器人的说明书对着设备逐个测试,直到搞清楚为止。“其中最难的是台架实验,即把焊接后的成品,放在疲劳实验机上加载一定的力矩,进行拉伸、扭曲,轻载要求100万次不能有裂纹,重载要求20万次不能有裂纹。”2007年,王为民已经开始独立承担上海大众底盘厂底盘部件生产线的调试任务。这不仅是当时该公司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公司参与行业竞争的关键项目。
面对近乎苛刻的验收指标,王为民承认自己是既担忧又兴奋。他说,“我必须多方翻阅资料,不断测试,并为此创造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最终测试周期竟然比竞争对手缩短了30%。”在关键的装车实验阶段,他硬是熬了3个通宵,调试后生产的产品发送到德国大众公司本部,一次性“过审”。圆满完成调试任务后,客户对王为民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技术给予高度赞赏并给公司发来表扬信,最终大众底盘厂和安川首钢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公司接到了第一个国外订单,王为民作为调试人员赴韩国承担调试任务。当时的韩国公司还不太相信中方技术人员的实力,特意邀请德国的机器人专家进行监督审核。在语言不通、配套设备工具不全的环境下,王为民仅用60天就完成8个工作站的所有调试任务,刷新同类产品调试的纪录,且调试的产品全部通过了德国专家的严格审查。“安安静静,任劳任怨。话不多,但技术高超,而且做得很完美”,德国专家对王为民大为赞赏。
2011年,王为民在厨房水槽打磨抛光项目中,又提出横向增加气动浮动装置的构想,成功实现机器人打磨拉丝,同样获得了国家专利。
王为民在不断的坚持和探索中一路向前,凭借扎实的功夫和平易近人的行事风格,得到了肯定和尊敬,这也是王为民平凡工作中不平凡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