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育津贴,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高飞 (化名)于2018年7月入职某网络公司,岗位为人力专员。2019年1月18日,高飞申请领取生育津贴共计36721.84元。2019年4月10日,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停止运营,遂与高飞就解除劳动合同事宜进行协商,双方在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中约定:2019年10月31日前,支付高某生育津贴共计36721.84元,同时注明其他工资、奖金、补偿等均已结清。但后来公司未能如期履行,高飞与公司多次协商后,公司实无履行能力,由公司负责人从个人账户支付高飞1万元,剩余的2万余元未能结清。2020年5月25日,高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剩余生育津贴26721.84元,同时向朝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申请调解。
“本案争议焦点单一,公司对接人徐经理就申请人所说的生育津贴没有异议,但表示,公司确无偿付能力,除了申请人外还有很多员工在申请仲裁、诉讼,需要一点时间确定调解方案。”调解员初步了解情况后告知高飞,高飞也愿意等待公司调解方案。
3天后,调解员再次致电公司,徐经理表示公司的调解方案为,2021年6月开始,每月依次偿还10%、10%、20%、20%、20%、20%,共分六期偿付高某26721.84元。调解员向公司指出,高飞现在刚生完孩子又适值疫情期间,肯定急需用钱,因此高飞必然会对支付时间非常敏感,公司目前的调解方案是从2021年6月开始偿付,高飞肯定难以接受,建议公司对支付时间再行调整,公司方表示理解,但未作调整。
随后,调解员将该方案告知高飞,高飞听完却直接告诉调解员:“我不调解了,公司这个调解方案就是在欺负人。我讨钱讨了这么久,最后公司给的调解方案还是明年6月才开始偿付,没有这么做的。您直接给我转开庭吧,我不调了。”
在调解员的多次开导下,高飞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调解员将公司的偿付能力、调解意愿以及公司愿意就支付时间再次调整等情况与高飞逐一分析,希望双方可以稳定情绪完成调解。
作为公司运营体系中的一员,高飞对于公司的经营情况也是十分清楚,因此调解员与高飞就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帮助她认清现实情况,并表明公司后期执行能力可能更糟糕。“会有部分申请人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终止调解转入开庭审理,但事实上在公司的调解方案较为合理的情况下,签署调解书可以更好地保护申请人的利益。”调解员也向高飞说明了开庭仲裁的弊端,劳动争议案件执行“一裁两审”为主、一裁终局为辅的制度。简单说,除一裁终局的案件外,劳动争议案件需先经过劳动仲裁审理,任何一方不服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进入一审,之后还可以进入二审,甚至有些案件还会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对于生效裁决,双方若不能主动履行生效裁决的,当事人还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程序。若通过这种“一裁两审”“一裁终局”的“司法程序+强制执行程序”来解决劳动争议纠纷,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来说都面临着复杂、繁琐、诉争周期长、仲裁或诉讼成本高的困境。
“而调解大大改变了上述不确定性,为双方节省了成本,还可做到“案结事了”,一揽子解决双方之间的所有劳动争议。另外,经调解置换的调解书同样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这样,如果公司不执行,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调解员告诉高飞。
最终,公司方调整了支付时间,在2021年3月份之前分三期付清。双方也同意签署调解协议,调解结案。
疫情期间,很多行业受到了极为重大的打击,经营情况显著恶化,公司的履行能力就是调解能否成功的关键。
作为经历过卷山卷海洗礼的调解员,“诉讼有风险”这句话常挂嘴边,一个案子不到真正拿到生效裁决或判决的一刻,是不敢确定结果如何的,更何况即使赢了,也有许多“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的案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诉讼期间公司的经营情况急剧恶化,偿付能力基本消失;诉讼期间公司转移、藏匿财产,没有可供执行的对象;诉讼期间公司人去楼空,亦如ofo公司就留下40多亿债务。而通过调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上面这种“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的尴尬场面,一般来说当事人对于自己提出、签署的调解书是有较高支付诚意与意愿的,即使被申请人签署调解书后不能如期履行,申请人也有着充足的法律保障,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相比于以仲裁或诉讼的方式拿到生效裁决或判决,再申请强制执行,以调解书作为执行依据明显在时间、程序、精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在公司的现实情况比较确定的情况下获得应得补偿或赔偿,极大地实现申请人的核心目的。
俗话说,“落袋为安”,面对执行能力较差的公司,更早的执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