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健,胡翔羽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合肥 230601)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通常指的是词语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1]。模糊语具有含蓄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对特定的目标受众有巨大的影响力。模糊语在新闻语篇中的使用,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还可以给大众带来视觉的娱乐和享受。因此,研究新闻中的模糊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拟从顺应论角度,通过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相关新闻报道的分析,探讨模糊语的使用如何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精辟论述。西方最早注意到模糊语现象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但直到1902年,由于美国著名哲学家皮尔斯的关注,模糊现象才开始引起世人的注意。皮尔斯指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的时候,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地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个状态排除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确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特点就是模糊的。”[2]迄今为止,这种说法依然被看成是对模糊最恰当、客观的解释。此后,西方学者对模糊语的研究不断加深。如Channel从语用学角度讨论了数量模糊和模糊范畴标志两种模糊词及其语用价值[3]。Williamson则认为,模糊性是一种认知现象[4]。伍铁平是首个将模糊语义引入中国的语言学家,他指出:在对模糊性的讨论上,存在着本体的模糊性和认识上或者观念上模糊性的区别[5]。
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推出的语用学理论。顺应(adaptation)和顺应性(adaptability)是顺应理论的核心概念[6]。顺应论有两个主要观点:一是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选择之所以可以进行,主要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可变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这样三个特性[7]。二是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需要从语境关系的动态性,语言结构的顺应性,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四个层面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
国内学界目前虽已开展了对新闻语篇中模糊语的研究,但成果寥寥,从语言学视角解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新闻报道语料的更少,仅马艳、胡健从及物性分析角度解析了“皖南旅游”的新闻标题[8],并探讨了其对建构安徽形象的意义。笔者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检索词,检索了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间中安在线安徽新闻网关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为“示范区”)的新闻,去除重复报道,共筛选出了10篇相关文章,主要来源于《安徽日报》、安徽旅游网、中安在线等,均在某些层面上折射出示范区近3年的发展和变化。下文从顺应论的视角,具体分析这10篇新闻报道中模糊语的顺应性,助力皖南区域形象建构。
维索尔伦的观点认为,语言的选择就是顺应语境。语境关系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指交际双方及其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9]。本文首先统计出这10篇新闻中含有模糊语的句子,共102句。表1统计了分别含有顺应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模糊语的句子数量。从表1中可以看到:10篇文章中,含有模糊语的句子对心理世界的顺应远高于对物理和社交世界的顺应,而对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顺应的句子数量持平。这也基本与社会新闻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相吻合。接下来结合具体的句子实例进行较深入的阐释。
表1 含顺应三种世界模糊语的句子数量与比例统计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性格、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交际双方的语言交际实际上是“心灵与心灵的交际”。语言对心理世界的顺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对话语发出者,也就是新闻编辑者的心理顺应;对受众,也就是读者的心理顺应。经过统计,得出表2。
表2 含顺应心理世界模糊语的句子数量
由表2可以看出,在模糊语的使用方面,对编辑者心理顺应的句子多于对读者顺应的句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社会新闻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其目的还是向读者传递那些报道者希望传递的信息。因此,这种数量上的差距,不足为奇。
例1 如果说桃花潭和查济是两颗光华璀璨的珍珠,那么整个桃花潭镇就是一块无与伦比的璞玉。(“桃花潭情深意长诗画”,安徽日报,2016-6-24)
例2 2016中国·桃花潭第三届龙舟赛在大雨中火热开场,20支龙舟代表队共计840余人参加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及当地群众数千人现场助威。(“桃花潭情深意长诗画”,安徽日报,2016-6-24)
例3 “在设计上,我们最大限度体现能源资源节约;在规划上,尽量按照原有风格修旧如旧,把古镇和绿色,节约有机结合在一起。”(“欢乐芜湖”唱响城市新名片深耕“文化科技+”旅游新业态,安徽日报,2016-11)
以上3例为对编辑者心理顺应的例子。句子中“无与伦比”“火热”“全国各地”等均是语义较模糊的词语。例1在使用比喻的基础上,又使用了“无与伦比”这个较夸张的模糊语,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起到宣传的效果。例2中“火热”“全国各地”“数千人”等的使用,营造出了一个火热的场景,更达到了向读者宣传的目的。例3中“最大限度”和“尽量”等不仅传达出了芜湖市“主管部门已经尽心尽力开发古镇”这个信息,更塑造出了主管部门良好的形象。
例4 每到一处,代表团一行都认真地看,耐心地听,详细地问,深入学习黄山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宣城召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大会,安徽日报,2017-5)
例5 场面蔚为壮观,构成一个“舟在水中,人在雾中,村在画中”的绝美山水画卷。(“桃花潭情深意长诗画”,安徽日报,2016-6-24)
以上2例是对读者心理顺应的例子。例4中使用的模糊语“认真地”“耐心地”“详细地”“深入”塑造了一个耐心细致的代表团形象,与读者希望看到有作为的人民公仆的心理相吻合。同时,读者阅读新闻,有时也以娱乐和享受为目的。如例5中使用的“舟在水中,人在雾中,村在画中”以及“绝美”等模糊表达方式,充满诗情画意、韵味十足,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读者追求美享受美的心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闻报道中对心理世界顺应的模糊语的使用,不仅能够展示皖南各地政府认真努力的良好形象,以及他们为示范区建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且还顺应了读者对美的追求,起到了吸引读者前往的作用。
物理世界中,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时间而言,它往往具有不确定的特征。空间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的外表形象,以及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等等[9]。新闻语篇中对物理世界的顺应,主要是通过对时间因素的顺应实现的。新闻报道讲究真实性、准确性、严谨性,因此其对于空间因素进行顺应的模糊语表达相对较少,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展开具体讨论。我们重点关注顺应时间因素的表达,如:
例6 近日,2016年安徽省“政协江淮行”活动走进黄山进行实地采访。(屯溪老街欲升级重展“东方古罗马”魅力,新华网,2016-5-27)
例7 今年以来,青阳县抢抓长江经济带,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皖江承接转移示范区等重大国家级战略规划的机遇,坚持工业旅游双支撑,扎实推进产城一体化,旅游全域化。(青阳今年首批重点招商项目集中签约21个项目总投资46.22亿,中安在线,2018-6-28)
例8 端午节前夕,位于宣城市泾县的桃花潭两岸锣鼓喧天。(“桃花潭情深意长诗画”,安徽日报,2016-6-24)
例9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早日改造,就能早点找回历史的根。”(宣城打造历史文化街区重塑“活着”文化记忆,中安在线,2016-10-11)
在上述4个例子中,“近日”“今年以来”“前夕”“早日”等表达方式都带有模糊语义。例6、例7和例8中,由于编辑者报道的重心在于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至于该事发生的时间点,没必要也不需要表述的非常精准,因此使用诸如“近日”之类的模糊语即可实现对时间这一因素的顺应了。而在例(9中,“早日”和“早点”具有期望未来的意义。“早日改造”和“早点找回”的使用,说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再建设尚未完成,说话人也不了解完成该项工作的时限。这里使用模糊语,可以将说话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绪带给读者,引发读者共鸣。
由此可见,对物理世界时间因素进行顺应的模糊语,往往用于传递没必要或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时间。而且,有些模糊语还可以传递情绪,引发读者共鸣。
社交因素是指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社会属性,诸如身份,地位,权势,文化,关系远近等。在交际过程中这些因素都会对语言的选择产生影响[10]。在社交世界和语言选择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或特定社区的交际规范,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这些规范,才能保证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的实现。皖南新闻报道中,含有模糊语的表述,也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交世界。如:
例10 张安告诉记者,修复历史文化街区是有利民生的大好事,日后修复成功还能带动附近的商业发展,也因此,她积极地带头改造。(宣城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重塑“活着”文化记忆,中安在线,2016-10-11)
例11 在她看来,从她出生起,这座古塔便陪伴自己成长,这是祖祖辈辈宣城人最留恋的儿时记忆。(宣城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重塑“活着”文化记忆,中安在线,2016-10-11)
例12 市民们也普遍反映,希望能在繁华都市中重新感受“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生活。(宣城打造历史文化街区重塑“活着”文化记忆,中安在线,2016-10-11)
例13 马鞍山在南京,合肥,山东多地开展营销宣传,继上海之后与苏州,无锡,杭州等地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目前仅上海游客来马已达四万人次。(600名游客走进山水诗都马鞍山, 中安在线, 2016-3-29)
例14 该县依托山水自然风光和古村田园风情,大力发展以水墨汀溪、月亮湾、江南第一漂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加快推进国家级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在该县琴溪镇、桃花潭镇、丁家桥镇、汀溪乡、榔桥镇分五个片区成片种植油菜、向日葵、荷花等景观农作物2400余亩,并在用工上向贫困户倾斜,千方百计地安排贫困户做小工、打零工,帮助贫困户增收。(泾县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打好“四张牌”闯出新路子,中安在线,2017-7-3)
例15 全长约91.8公里,全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估算总投资约113.3亿元。(交通运输部核准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中安在线,2017-8-22)
上述例子中,都有一些模糊的表达,在不同层面上顺应了社交世界。例10中,“修复历史文化街区是……‘大好事’”,体现了广大示范区人民对于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文化遗迹的无比尊重。“积极地”一词,一方面反映出示范区人民对于参与保护文化资源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这些符合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例11中,“留恋”这种带有主观意愿的模糊词,具有朦胧的意味。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义的民族,这里使用“最留恋的儿时记忆”不仅表达了说话人的不舍之情,更刻画了重情重义的示范区的人民形象。而在例12~例15中,“等”“多”“余”“千方百计”“约”等模糊词的使用,符合新闻表达的严谨性。另外,对没有必要精确呈现的数字采取模糊的说法,也是对新闻报道应表达得体这一要求的顺应。
通过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新闻中模糊语的顺应性分析可以看出,使用模糊语,最明显的效果是顺应心理世界。同时,在对心理世界的顺应中,更多地是对新闻编辑者的顺应,说明新闻报道主要是用来作为政府和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用来向广大读者展现政府的良好风貌;使用顺应物质世界的模糊语,不仅用于传递不那么精确的时间,也可以传递情绪;使用顺应社交世界的模糊语,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要求,也与新闻报道的要求相吻合。通过灵活使用顺应三种世界的模糊语,新闻编辑者为我们建构了良好的安徽形象:政府和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人民重情重义,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只要各方齐心协力,示范区的建设一定可以得到长足发展,更上一层楼。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也存在不足之处:新闻编辑者在使用模糊语时,更多地是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对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顺应相对较少。在以后的新闻报道中,如果更加注重对这两者的顺应,可能在表达上会更加得体。此外,在对心理世界的顺应中,应用了更多的模糊语来顺应编辑者的心理,对读者心理世界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在未来的报道中,如能更多地考虑受众心理,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好地实现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