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妍,王 鹏 (西安欧亚学院 物流贸易学院,陕西 西安710065)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落实和推进,中国与欧亚非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必将愈加紧密。中国物流供应链质量和效率将在国际之间的贸易合作产生重大影响。物流业供应链管理的高水平文化质量建设,不仅能够树立物流行业标杆,推动物流产业健康发展,也将进一步把握住“一带一路”国家级战略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迸发新活力,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供应链管理文化通常情况下是由节点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共享价值意识和企业文化发展而来。对供应链管理文化的定义较多,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文化的定义采取周建忠提出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文化是供应链节点企业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升华形成的共有的信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1]。
随着全球化发展,物流网络越加复杂,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物流业供应链随之出现[2]。物流业供应链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配合制造业等产业的需求,包含计划、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等环节的工作,这些工作循环往复,对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及整合[3]。物流业供应链示意图如图1所示。
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与供应链管理文化相似,即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升华形成的共有的信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1)继承性
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建立在所属供应链原有的管理文化基础上,在形成过程中,继承了所属供应链管理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作为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的基石。
(2)协同性
随着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的推进,物流企业也被视为整体供应链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企业协同,根据需求拓展自身业务。物流业市场竞争复杂激烈,且各物流企业擅长领域各有不同,需要协调合作,优势互补,达到共赢的目的。
(3)系统性
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处于整体供应链管理文化中,是由其他类型的企业文化、行业特有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磨合,各要素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作为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备系统的一般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动态性、稳定性和开放性与环境适应性。
(4)柔性
供应链管理的一大特征即柔性管理,这一管理方式的核心是灵活与多样的结合,隐含了活力与弹性的管理机制。使得企业充分利用供应链上已有资源,增强整个链条的市场应变力是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之一。基于此,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也应当是一种柔性文化。
(5)多元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供应链企业涉及行业及涉及地区出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包含在其中的物流业供应链,可能会涉及到全球范围的业务合作,节点企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等。基于此,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应当是多元化的,能够包含和融合各节点企业不同的文化基础。
(6)融合性
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是各节点企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的共同认可的文化体系。该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承认并认可整体供应链文化,认可物流供应链上存在的差异、理念碰撞并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链上物流企业、其他类型企业共同进步。
物流企业建设中融入供应链管理文化,将对整体供应链的运作起到积极作用,主要包含:
文化的作用之一是使得不同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具有向心力,而供应链管理文化则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将供应链目标与方向变成链上各类型的节点企业公认的行为准则及奋斗目标,将链上企业的利益进行捆绑,使得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均向着同一方向前进。物流业供应链作为整体供应链的一个构成部分,参与所属供应链文化建设,形成统一的目标,从而与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供应链管理文化使得链上企业有了同样的目标,在同质性较强的文化背景下,构建出和谐的工作交流氛围,协调各企业经营,高效率协同解决各类节点企业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整体运作效率。物流企业在所属供应链平台上,与关联企业高效沟通共同解决物流过程中的问题,对供应链整体效率提升有突出贡献作用。
从本质上讲,供应链是依托于产业链形成的虚拟组织,合作依托于各企业之间的信任,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一即建立诚实守信文化,减少道德风险。物流供应链上企业公认的管理文化,能够平衡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消除文化摩擦导致的系统内耗,使得节点企业团结在一起,形成稳固的合作机制。
物流业供应链通过管理文化的建设,整体向好发展,有助于链上企业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提升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知名度[5]。帮助物流业供应链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可以为更多的复杂供应链提供服务,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业务,形成良性的发展。
与整体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相似,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的构建多是依赖核心物流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物流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只考虑部分企业的收益情况,构建时应当考虑如下准则:
(1)增值。构建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时,节点企业互惠互利,减少物流链运营费用带来服务增值。
(2)创新。供应链管理文化不应是某一文化的直接迁移或原有文化的简单加成,需要在核心企业已有文化基础上,全部成员参与修订所形成的具有整体供应链特征的融合文化。
(3)共赢。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与链上企业整体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自身成长的规划,使得供应链整体获益。
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需要在链上企业保有自身服务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升级改造,从而形成共同认同且遵循的管理文化,从而形成特有优势,达到供应链整体最优化[6]。
物流业供应链一般是由实力较强的企业带动中小型成员企业形成的。依据企业在物流业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及影响力,将其分为核心物流企业与非核心物流企业。处于物流供应链中最关键环节,能够推动供应链运作、为客户提供最大化价值的同时带动链上其他企业发展的企业被称为核心物流企业。围绕核心物流企业业务内容,进行业务拓展,且服务于核心物流企业的企业即非核心物流企业。
核心物流企业与非核心物流企业承担不同环节的任务,共同构成完整的物流业供应链,二者供应链管理文化形成的路径相似,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将分别对核心物流企业和非核心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路径(如图2所示)进行探索分析。
在物流供应链中,核心物流企业可能出现在物流活动的任一环节,这类企业在技术及管理手段方面均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可以带动非核心物流企业一起发展突破,提升商业信誉。
因此,核心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对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核心物流企业重点依托所属供应链的管理文化,结合物流供应链自身的特征,考虑成员企业的利益,以追求物流供应链及整体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设供应链管理文化[7]。
(1)核心物流企业信任链建设
由于物流供应链的复杂性,运作过程中在环境、各环节衔接以及运作流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出现链上企业管理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的冲突。物流业供应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供应链,环节多且对时间要求较高,相对复杂度更高。链上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是应对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核心物流企业作为整个链条最重要的环节,及时地将各类数据、制度等内容进行共享、推广是建立信任制度的开端。
(2)核心物流企业知识链建设
核心物流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对物流业知识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需要建立知识分享机制,将其先进物流手段、技术、管理方法进行输出,并给予非核心物流企业相应的指导,直接带动链上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核心物流企业需定期组织链上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在互动过程中,又将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使得整个链条良性发展。
(3)核心物流企业协作链建设
核心物流企业通过协作链建设,将链上企业整合在一起,共同实现降本增效、更好地服务所属供应链及相应客户的目标。核心物流企业在协作链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自身企业管理制度为基础,引入链上其他企业制度,寻找共性,最终得到物流链上企业共同认可的制度,各企业依制度进行工作推进,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核心物流企业需要根据运作情况,使用合理、及时的途径向其他企业传递价值标准,进一步提高链上企业的协作度。
(4)核心物流企业沟通链建设
信任链、知识链、协作链均建立在沟通链的基础上,沟通链是否畅通将直接决定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是否通畅。核心物流企业在建设沟通链的过程中一定是处于主导地位的,需要引导链上企业协同,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加强沟通,使得供应链透明化,信息能够顺畅的在链上进行传递。沟通的目的即增加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畅情况的出现,通过这一方式达到降低物流链风险的目的。
(5)核心物流企业激励链建设
物流供应链的本质是合作关系,合作伙伴不是一成不变的[8],因此,核心物流企业应当主导、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良好运作。可以从合作关系、知识更新、沟通顺畅等方面对链上企业进行评价考核,采取价格、信息、等级、淘汰等制度进行激励。
同样,非核心物流企业可能出现在物流链的任一环节,这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制度、资源、资质等方面的局限,在物流业供应链中,围绕核心物流企业,承担相应的作业。
非核心物流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需要参与到核心物流企业的信任链、知识链、协作链、沟通链及激励链建设过程中。在保有自身优势的同时,结合整个供应链及物流链上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核心物流企业管理文化为基础,以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对自身遵循的各类制度进行调整优化,求同存异,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落实和推进,对中国物流供应链质量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链上物流企业需要认清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掌握供应链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对自身在链上位置进行精准定位,并依据相应建设路径进行管理文化建设,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协同发展,从而使得整个物流业供应链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