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陆港分类编码标准对比分析

2020-10-23 05:43刘力真
物流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编码标准陆港内陆

刘力真,种 芳,叶 青,杨 及

(1.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710077;2.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48)

0 引言

在不确定因素突出的国际发展环境中,稳步推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逐步建立国际话语权需要标准的支撑,随着“一带一路”的成功推进和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内陆港作为海港、空港联运的重要环节,其功能和地位正在逐步提高。2020年1~4月份,中欧班列共开行2 920列、发送货物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27%,综合重箱率98%。陆港和陆港产业的持续增长,使我国陆港建设已经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如何更好地将内陆港与海港、空港紧密联系,并在国际贸易与运输体系中有效区分陆港、海港、空港,标准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技术基础设施,分类编码标准是基础运行标准,开展国际陆港分类编码体系研究,确立权威、有效的国际陆港代码及编码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陆港概念的演变

中国古汉语词典《说文解字》中介绍,“港”从水,本意是江河的支流。“港”从产生就包含流动的含义,它的引申义是指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例如常用的“港口、军港、港湾”等。引申义中为“港”赋予了停泊、存储的功能性含义,但是依然保留了与大的水域交汇有关的特性,尤其是与可以运送大型船只的入海口、海湾、海峡等。地球上仅海洋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物流体系中海运一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海运具有体量大、费用低、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我国绝大部分进出口货物都是采用海洋运输方式,对口岸、港口的分类及编码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应用广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给远离海域的内陆物流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吸引了各国经济学家的注意,一时间“干港”、“内陆港”、“无水港”纷纷用来称呼这个新兴的经济发展产物。20世纪初期“陆港”概念正式提出,和海港不一样,“陆港”的含义保留了流动和存储的含义,却没有亲近实际水域,是远离水域的内陆腹地。对“陆港”概念定义主要有以下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

2 国内陆港标准化现状分析

陆港是物流行业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转型产物,是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的核心支撑,目前以陆港为建设主体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相对较少,已发布实施的陆港主题标准有1项,行业标准JT/T1213-2018《陆港设施设备配置和运营技术规范》,该标准对陆港分类提出了要求,未涉及陆港编码的设计和编著。作为和陆港一脉相承的物流、港口、口岸标准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为了获得较全面的陆港标准化建设现状,这里将其纳入与陆港相关的标准范围内,以分类、编码、代码为辅助信息项,查找陆港相关标准的发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检索情况见表2,这里的检索范围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现行有效的标准题录。

表1 陆港概念/定义演变表

表2 “关键字”方法检索陆港分类相关现行有效标准结果表

根据表2可以看出分类编码标准属于基础类标准,主要是由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实施,各地方仅在各专业领域建设相关标准。分类和编码标准主要是物流领域的国家标准,共11项。物流领域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基本一致,其中行业标准共涉及18个行业领域,有物资行业、烟草行业、商业行业、机械行业、环境行业、粮食行业等。港口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设比例是1∶3,其中行业标准共涉及7个行业领域,交通标准、交通部水运标准占所有行业标准的95.8%。口岸领域标准中92.6%是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其中有两项口岸代码类标准。

3 国内陆港编码及分类标准建设需求

3.1 对现行标准的重新审视是适应现代国际陆港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现行的口岸和港口代码标准是GB/T 15514-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行业标准JT/T24-2015《中国港口代码》。标准制定之初,中国港口、口岸的发展程度还未出现陆、水、空的专业分化发展,这样的分类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近些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国际陆港发展面临井喷之势。2014年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国际陆港的重要地位和重点发展领域。随着国际陆港的规模不断扩大,贯穿欧亚大陆快速通道的中欧班列迅猛发展,国际陆港也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新的以中欧班列为基础的国际陆港物流业态的不断发展,完善了高效的物流系统,新的区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扩展产生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和《中国港口代码》标准的一些内容就无法满足国际陆港的实际需求,引起了业内陆港专家的热切关注,包括陆港的界定,陆港产业的分类和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国际陆港的发展环境变化,尤其近期新冠疫情下催生的新的经济业态,要求对现行标准重新审视,制定适应环境变化,反应现代国际陆港实际发展方向的编码、分类分级评价体系。

3.2 建立科学的国际陆港分类编码标准是规范我国陆港发展的迫切需要。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标准的实施促进了物流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标准根据港口的不同类型,将其分为:港口、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国际邮件交换站、多式联运、固定贸易功能点、边境通道共8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把国内所有的物流口岸一起分类,是一种综合性的无差别分类方法,没有包含现代城市站点式物流和现代大型内陆港务中心,没有体现出各种物流口岸的具体特点,不能满足现代物流行业的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从另一方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标准以及《中国港口代码》标准在近几年的实施中出现不合理之处,使得口岸、港口的主管部门难以实现对陆港建设的分类管理和调控,导致国内陆港类型的划分和编码方面出现了管理空白,不能很好地引导国际陆港的有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加高效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运行,建立一套科学分类编码的标准成为推动我国国际陆港建设的迫切需要。

3.3 “一带一路”经济带及中欧班列急需具有科学分类编码体系的一体化陆港支撑。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随着新冠防疫的全面开展,仅西安国际港务区从1月起至3月18日,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中亚、俄罗斯以及部分欧洲线路287列,是去年同期的2倍,这为国际陆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国际陆港的管理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欧班列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货源不足的情况,“云商”时代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智能化物流业态建设问题,缺少中间站点的运行管理,发展建设缺少理论研究和指导等。在这种情况下,对陆港分类编码及评估标准进行思考和建设,建立起一套适应动态环境下的陆港产业和“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发展需求的分类编码评估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为国际陆港提供给一个分类编码标准和发展平台及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陆港明确自身的定位,根据自身的类别和等级,选择相应的发展策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4 分类编码标准对比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选取强相关性和代表性的三个分类编码对比标准GB/T 15514-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JT/T24-2015《中国港口代码》和JT/T 1213-2018《陆港设施设备配置和运营技术规范》进行内容比对(详见表3)。经比对GB/T 15514和JT/T24两个代码标准主要是为标准化对象编码并收录,标准框架相似,且都针对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对象的信息开展全收录形成对应代码表。其中GB/T 15514中共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550多个;JT/T24收录我国境内沿海港口50多个,内河港口600多个。JT/T 1213标准以设备设施配置为基础,对标准对象进行分类定级,分类依据较单一,标准中未涉及标准对象的编码和收录内容。下面分三个方面对比对结果展开分析。

4.1 分类分级。GB/T 15514的分类依据是联合国标准UN/CEFACT建议书16号(第三版)《联合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将口岸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港口、火车站、机场、国际邮件交换站、多式联运、固定贸易功能地点和边境通道8种,口岸是由国家指定的对外通商的地方,GB/T 15514收录的口岸包括港口也包括内陆分布的火车站、机场、多式联运的地方;JT/T24是依据港口地理位置所在水系海域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两种类型;JT/T 1213中的分类相对复杂,分类依据是陆港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情况,例如陆港的功能、设施、交通等方面综合评定等,最终划分出3个一类等级和6个二类等级共18种类别。

分类是编码基础,建立科学、全面、准确的分类依据是分类编码标准的核心,地理位置、功能类型、设备设施、产业分布、量能产能、技术创新、专项服务、绿色环保、城区融合等诸多要素越来越多地纳入分类分级的范畴内,以社会及行业市场的发展需求为指导,将要素归类、分级,建立结构化陆港类别是陆港分类分级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4.2 编码。GB/T 15514采用的是5位的特征码,既编码不是无意义字母/数字,里面包含了编码对象的地理位置、功能分类、规模大小等诸多特征化信息。GB/T 15514中口岸编码的前2位采用GB/T 2659中表示中国的2位字母码“CN”,后3位字母对应于口岸及相关地点名称,口岸编码主要包含的特征信息是地理位置,例如北京东站的口岸编码是“CNBJD”、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口岸编码是“CNTSN”。JT/T24同样也是采用了特征码,JT/T24港口代码结构由4段8位阿拉伯数字构成,从左至右分布是XX(省级行政区划代码)X(沿海、内河港口标识码)XXX(港口顺序码)XX(预留码),港口编码主要包含的特性信息也是地理位置,因预留码暂未赋值,港口代码的最后两位是无意义的数字“0”填充,例如沿海港口厦门的港口编码是“35000500”、内河港口哈尔滨牡丹江的港口编码是“23101200”。

4.3 信息收录。收录是按照编码规则,对行业、业务涉及地区的编码对象赋码汇集,形成代码表的过程。GB/T 15514的收录范围是中国境内的口岸,收录原则中的一类口岸是指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类口岸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GB/T 15514收录的代码表由代码、中文名称、罗马字母缩写、所在行政区、功能和备注组成,这里的代码就是对某一口岸按照编码规则的赋码。JT/T24的收录范围是中国境内的港口,收录的代码表由港口名称和港口代码两个信息项组成。标准中还给出了按照中文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的代码表,方便标准使用者查询对应的代码。编码规则建立之后,对某一对象的分类判定、赋码收录工作应由专门机构或组织统一完成,保证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实现编码的最大化利用。

5 总结

自古以来,人们都追求速度,希望快速的流通能增加财富、丰富生活。“多式联运”的蓬勃发展,为纵深的内陆带来了新的经济启动机遇,陆港以其快速灵活、城市融合、产业化等特点近几年发展迅速,同时陆港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和问题。研究陆港的要素和功能,将分散、孤立的各类陆港站点和产业信息集中到统一的框架中进行管理,在我国范围内根据陆港的位置、基础设施、陆港产业、服务功能等分类并标识统一的编码,建立一个具有特定规则的分类编码体系,形成对陆港的名称与代码的一致表示,才能实现高效的陆港产业数据信息共享及运用,完善陆港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数据,为今后陆港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表3 陆港分类编码标准比对详表

通过推进协商合作、规范统一陆港及其产业的基础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技术先进、内容适用、指标有效、无缝改进的技术标准设施,确保陆港产业体系内部纵横联系的快速准确构建,提高仓储、库存、配送等服务效率,防止重复化、孤立化、分散化建设,提升陆港的核心服务能力。

进一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陆港标准化体系,对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强化地方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辐射周边区域经济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掌握市场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猜你喜欢
编码标准陆港内陆
华远陆港 预制菜风头正劲
华远陆港一亩田“灯塔计划” 为乡村振兴赋能
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贯彻执行15项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通知》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高校标准化主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
高保真压缩技术的商用价值
内陆移民(外二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陆港建设规划研究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