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梦岩 肖 军
1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广州 510180) 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广州 510515)
镇痛活络酊由草乌等17味中药精制而成,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颈肩腰腿痛的疗效已被研究证实[5-8]。但是,对于LE的效果如何,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根据中药药理,镇痛活络酊同时具备镇痛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但在临床中是否具有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的疗效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比镇痛活络酊和NSAIDs治疗LE的疗效,旨在阐明外用中成药酊剂治疗LE的有效性。
纳入标准:肱骨外上髁局部疼痛和压痛;至少以下两项实验为阳性(①伸肌腱牵拉实验(Mill’s征);②腕关节背伸抗阻力实验;③中指背伸抗阻力实验);单侧肘部疼痛;症状持续时间大于1个月;年龄18~70岁。
排除标准:其它任何可能诱发肘关节疼痛的疾病:如颈神经根疾病、累及肘部的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旋后肌综合征、先天或后天肘部畸形等;肘部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治疗前6个月内应用过注射治疗或物理治疗;双侧肘部疼痛;症状持续时间少于1个月;1年前发生过肘部脱位、骨折、肌腱断裂等;年龄小于18岁。
从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集病例,共60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临床实验,以上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师接诊和筛查。
两组患者按照如下方法接受治疗3周。治疗期间避免拧毛巾、拖地、炒菜等任何可致症状加重的活动。
1.3.1 镇痛活络酊组 镇痛活络酊组患者嘱其将镇痛活络酊药液喷于药垫上(每次喷3~5下),用手将药垫按压(或用绷带等物固定)于痛处,每次按压3~15 min,每日3次,连续用药3周。
1.3.2 NSAIDs组 NSAIDs组患者嘱其局部外用法斯通凝胶治疗,每次将法斯通凝胶涂抹于患处并反复揉搓直至均匀吸收,每日3次,连续用药3周。
产生以上差异的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验证及研究,此结果将为中职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参考资料,为学校及医院间护士生的教学衔接模式改进提供了方向。
1.4.1 PFGS PFGS是当前最敏感和有效的评估LE患者肘关节功能情况的指标[9]。进行PGFS测量时,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上肢伸直,手掌向下平放于肢体两侧。对于非患侧肢体,嘱患者以最大握力紧握测力计。对于患侧肢体,患者需在不触发该侧肘部疼痛的情况下以最大力量紧握测力计。两侧均进行3次,每次测量之间间隔20 s。取3次数据的平均值,PGFS为患侧肢体力量值与非患侧肢体力量值的比值。
1.4.2 VAS评分 VAS评分是目前最敏感的疼痛评分指标,已广泛应用于LE的评估中。本研究分别采集患者1周前用力活动时和休息时的VAS评分,简称为VAS评分(活动时)和VAS评分(休息时)。每次评估时,患者于事先准备好的VAS评分刻度线上划出疼痛所处的评分位置,记录1周前用力活动时的VAS评分为VAS评分(活动时),记录休息时的VAS评分为VAS评分(休息时)。
1.4.3 DASH评分 DASH问卷是评估上肢症状和功能的问卷,已广泛应用于上肢疾病的评估中。问卷包括5个上肢症状方面的问题和25个上肢功能方面的问题。DASH问卷的评分依照疾病的轻重记为0分到100分[10]。
将按照随机化分组的所有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即意向性分析。对于失访病例,将最后一次的随访观察值结转到最终结果,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一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结果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如有交互效应,则进一步进行单独效应分析,即对各个时间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则应用Friedman检验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应用Mann-Whitney U 检验,组内比较应用符号秩检验。统计学差异界定取值P<0.05。
从2014年6月—2015年6月,共82位LE患者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60位患者满足所有纳入标准,将60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配至镇痛活络酊组或NSAIDs组,整个临床研究随访流程图见图1。
图1 临床研究随访流程图
镇痛活络酊组纳入30例患者,22例女性,8例男性,共1例患者在第6周失访,共2例患者在第12周失访。NSAIDs组纳入30例患者,20例女性,10例男性,共1例患者在第12周失访。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42)(表1)。
表1 患者基本特点 例(%)]
续表
患者应用两组不同药物治疗后的PFGS对比见表2。在两组间,患者在用药前、用药后3周、用药后6周均无差异(P=0.91,P=0.42,P=0.13)。但是,在用药后12周,两组出现差异(P=0.02),镇痛活络酊组PFGS大于NSAIDs组。在两组内,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
表2 治疗前后PFGS对比(患肢/非患肢×100)
2.3.1 VAS评分(活动时) 患者应用两组不同药物治疗后的VAS评分(活动时)对比见表3,患者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活动时)有统计学意义(F=338.40,P<0.01)。两组情况相同(F=92.27,P<0.01;F=190.27,P<0.01)。两组在用药后3周的 VAS评分(活动时)均降幅较大,用药后6周、用药后12周均继续下降,降幅较之前有所减少。从各时间点看,用药后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活动时)均无差异(均P>0.05)。总体来说,不同组别患者VAS评分(活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0,P=0.24)。应用两组不同药物在不同时间点不存在交互效应(F=2.25,P=0.10)。
表3 治疗前后VAS评分(活动时)对比
2.3.2 VAS评分(休息时)
患者应用两组不同药物治疗后的VAS评分(休息时)对比见表4,患者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休息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4,P<0.01)。两组情况相同(F=15.91,P<0.01;F=19.41,P<0.01)。可以看到,两组均在治疗3周时降幅较大,之后下降逐渐趋缓,NSAIDs组在用药开始时降幅大于镇痛活络酊组,随后两组趋于一致。从各时间点看,用药后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休息时)均无差异(均P>0.05)。总体来说,不同组别患者VAS评分(休息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1,P=0.24)。应用两组不同药物在不同时间点不存在交互效应(F=0.39,P=0.70),见表5。
表4 治疗前后VAS评分(休息时)对比
患者应用两组不同药物治疗后的DASH评分对比见表5。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ASH评分有统计学意义(F=631.53,P<0.01)。两组情况相同(F=62.67,P<0.01;F=63.39,P<0.01)。两组在用药3周时降幅较大,3周后两组下降逐渐趋缓,NSAIDs组下降趋缓更为明显。但是两组在各时间点DASH评分均无差异(均为P>0.05)。总体来说,不同组别患者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P=0.46)。应用两组不同药物在不同时间点不存在交互效应(F=1.56,P=0.22),见表6。
表5 患者治疗前后DASH评分对比
LE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肘部外上髁附近的疼痛和前臂伸肌肌力的减弱。既往LE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的过程,然而,最新文献报道显示:LE并非是起源于肌腱的炎症,而是伸肌总腱(桡侧腕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小指伸肌,指伸肌,尺侧腕伸肌)的肌腱退行性改变[11]。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LE患者肌腱损伤处缺乏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最典型的改变是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增生,以及胶原蛋白变性和排列紊乱,描述为“血管成纤维细胞增生”[12]。
肌腱发生退变的最始发原因被认为是肌腱损伤[13]。在持续应力造成的肱骨外上髁附丽肌腱劳损的基础上,突发及过度的肌腱负荷变化被认为是导致肌腱损伤的共同机制。肌电图的研究显示,网球运动员击球时肌肉最大幅度的运动通常出现在腕伸肌处,特别是桡侧腕短伸肌处。尤其在单手反手击球时,肱骨外上髁处的伸肌总腱承受了最大的负荷[14]。因此,凡是涉及到前臂伸肌的反复和过度运动均可导致负荷的增加,进而出现肌腱的损伤,都可能导致LE的发生。
迄今为止,医学界仍然缺乏针对LE确切有效的根治方法。常规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NSAIDs、类固醇激素注射等。Amar等[3]在全世界范围内调查了291位骨科医生对LE治疗方式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NSAIDs是骨科医生治疗LE时的最常见选择(应用率占调查人群的38%)。NSAIDs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酶-2(cox-2),进而抑制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生成,抑制下游炎症因子的生成。NSAIDs通过减少前列腺素下游产物的产生达到抗炎和镇痛的作用。
由此可见,NSAIDs的药理作用其实与LE肌腱损伤和退变的发病机制并不匹配。这一事实与NSAIDs治疗LE的多项临床研究结论吻合。Spacca等[4]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比较了158例患者局部外用NSAIDs(双氯芬酸)和安慰剂治疗LE和肩周炎的疗效。两组患者均进行了为期10 d的治疗。治疗后结果显示,NSAIDs组在治疗后3 d、6 d的VAS评分均较安慰剂组有了显著下降,在治疗后10d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然而,在DASH问卷评分上,NSAIDs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仅有小部分问题的评分有显著性下降。另外,如将结果按疾病进行分层研究发现,肩周炎比LE在DASH评分上多的提高更为明显。Burnham等[15]在一项随机交叉双盲实验中,比较了14例患者局部外用NSAIDs(双氯芬酸)和安慰剂治疗LE的疗效。3周后结果显示,NSAIDs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和安慰剂组均有了显著下降。然而,在腕伸肌力量的对比上,NSAIDs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可见,NSAIDs更多是作为一种镇痛药物发挥效应,在提升肌力、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则效果欠佳。
因此,针对LE的临床治疗,面对镇痛和改善肘关节功能的双重目标,学术界仍有必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药物,而外用中成药物酊剂就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选择。镇痛活络酊是由草乌等17味中药精制而成的中成药物,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其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颈肩腰腿痛的疗效已被研究证实。但是,对于治疗LE的疗效如何,尚无文献报道。
根据中药药理,镇痛活络酊同时具备镇痛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杨生安[6]对比了240例患者应用镇痛活络酊和舒筋活络汤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10 d的治疗结果显示,镇痛活络酊组在疼痛、肿胀和压痛、功能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李霞[5]等对比了160例患者应用镇痛活络酊和扶他林乳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随访结果显示镇痛活络酊组的Lequesne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对比了镇痛活络酊与NSAIDs治疗LE疗效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的VAS评分(休息时)及VAS评分(活动时)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是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可见镇痛活络酊在镇痛方面效果显著,与NSAIDs疗效相当。
那么,依托中成药改善微循环方面的独特药效,镇痛活络酊是否在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相比NSAIDs具有更佳的表现,值得期待。作者对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用药前、用药后3周、用药后6周的 PGFS未见组间统计学差异,但是,在用药后12周,镇痛活络酊组的PFGS显著高于NSAIDs组。结果证实镇痛活络酊在改善肌力方面要好于NSAIDs。可见,在实现与NSAIDs类似的镇痛疗效的同时,镇痛活络酊由于其成分具备的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组织血液微循环,进而实现改善肘关节周围肌力的疗效。这也是作为中成药的镇痛活络酊在治疗退行性疾病中,所展现出的相对于NSAIDs药物的独特优势。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纳入的样本量相对较小,而且,仅随访了12周的近期临床疗效,尚无法证实镇痛活络酊的长期治疗效果。
总之,本文通过对比镇痛活络酊与NSAIDs治疗LE的短期临床疗效,证实镇痛活络酊在具备和NSAIDs类似的镇痛效果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改善肘关节功能的作用,是一种有别于NSAIDs的特色LE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