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林科 戴兴德 张小林
(甘肃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平凉 744000)
油脂作为三大营养物质之一,向人体提供能源和必需脂肪酸[1,2],碘值是评价油脂不饱和程度的重要参数[3],碘值越高则说明油脂不饱和程度愈大,对人体健康越有利,因此碘值的测定在油脂日常检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5]。油脂碘值的测定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和红外光谱法[6,7]。化学法中韦氏法作为国家标准最为常用[8,9],准确度高,稳定性好,但测定过程较为复杂。将返荧光技术应用于油脂碘值分析,国内鲜见报道。
罗丹明B(Rhodamine B, RB)具有荧光特性,I3-离子可通过静电引力与RB的阳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并使其荧光猝灭[10-13]。韦氏液主要成分为ICl,具有强氧化性,加入过量碘化钾生成可溶性碘(I3-),碘溶液(I3-)和RB混合的瞬间即可发生荧光猝灭现象,若在韦氏液中提前加入不饱和油脂,ICl因与不饱和键发生加成,缔合物“RB-I3-”中的I3-减少,溶液重新发出荧光,其荧光强度变化值与油脂碘值在一定范围内有相关性,据此实现返荧光猝灭法测定油脂碘值,其过程不受样品浑浊度和色度影响且有极低的检出限。
930N荧光分光光度计,pHS-3C精密pH计。
一氯化碘、RB、醋酸、醋酸钠、冰醋酸、碘化钾: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蒸馏水。
韦氏标准液(ICl):5.00×10-4mol/L。1.6 g氯化碘溶于100 mL环己烷和冰乙酸的等体积混合溶剂中,用硫代硫酸钠标定其浓度,将标定液二次稀释为5.00×10-4mol/L,低温避光保存。
RB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119 8 g RB固体,加水溶解并稀释定容至250 mL,配成浓度为1.00×10-3mol/L的标准溶液,作为储备液,使用时稀释至1.00×10-4mol/L。
10%碘化钾溶液;0.1 mol/L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 4.5)。
过量韦氏液(ICl) 与油脂中的不饱和双键进行定量的加成反应:
剩余ICl与碘化钾生成可溶性碘(I3-):
ICl+KI=I2+KCl
I2+I-= I3-
在弱酸环境下,I3-与RB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缔合物,缔合反应导致罗丹明B荧光猝灭,油脂加入前后猝灭程度有差异。
量值追溯是基于原始记录而实现,包括样品来源、溶剂类型、取样量、试剂用量、仪器参数、荧光测定等方面,荧光强度F是原始记录,油脂加入前后荧光强度变化值ΔF体现其不饱和度(碘值),通过与国标(韦氏法)作比较,可实现返荧光猝灭法的量值追溯。
1.4.1 样液制备
准确称取油脂样品5 g于100 mL容量瓶中,加入50 mL混合溶剂 (环己烷和冰乙酸等体积混合) 振荡溶解,最后用混合溶剂定容,将该溶液再次稀释100倍作为样品处理液。
1.4.2 样品测定
准确移取10 μL样液于50 mL容量瓶中,加韦氏液0.20 mL,塞紧瓶塞,摇匀后室温静置60 min,加10%碘化钾液1 mL,RB溶液 5.00 mL,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5 mL,蒸馏水定容,静置5 min后,以365 nm作激发波长,580 nm作发射波长,1.00×10-6mol/L RB作灵敏度调试液,测定荧光强度F。同时完成样品空白实验F0测定,按公式计算食用油碘值(g/100 g)。
ΔF=F-F0
式中:M为样品质量/g;126.9为I+摩尔质量/g/mol;k为标准曲线斜率(k=100.1)。
1.4.3 过程比较
国标方法(韦氏法)与返荧光猝灭法过程比较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测定过程比较
RB、ICl+KI+RB、油脂+ICl+KI+RB三种体系的荧光光谱见图1。结果表明,当λex=365 nm时,RB在580 nm处有一最大荧光峰(曲线a),加入韦氏液和碘化钾反应液后,荧光猝灭,但峰位未发生改变(曲线b),说明RB和碘(I3-)发生了缔合;在RB-I3-缔合物形成之前按照“油脂+ ICl+I-+RB”顺序加入油脂,荧光得以恢复(曲线c),即荧光强度与油脂不饱和度有关联。
注:a为RB体系;b为ICl+KI+RB体系;c为油脂+ICl+KI+RB体系。图1 不同体系的荧光光谱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介质中,完成不同体积RB稀释液的荧光荧光强度测定。其结果说明RB在0~5 mL范围内稀释液荧光强度与体积有线性关系,当V(RB)>5 mL时,荧光强度趋于恒定,该结果与文献[18]报道相一致,即当c(RB)≥1.0×10-2mmol/L时,RB会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自熄灭作用增强,线性度消失。故RB溶液用量确定为5.00 mL。
由于pH对RB[10]和碘(I3-)的存在形式有明显影响,进而影响RB与I3-之间的缔合作用,在最佳试剂用量条件下,改变“ICl+KI+RB”体系pH值进行试验。图2表明,随着pH值的增加,RB荧光强度逐渐增大;pH 4.0~8.0时,荧光强度趋于恒定;pH值大于9.0时,缔合物中的I3-发生歧化(I3-+2OH-=IO-+ 2I-+H2O),体系荧光强度出现二次增大。pH介于4.0~8.0时,更有利于RB和I3-缔合,本方法选择pH=4.5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作荧光探针缓冲介质。
取10 μL样品处理液,在最佳试剂用量条件下,分别改变“油脂+ICl+KI+RB”体系加成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油脂不饱和键与I+反应速度较慢,在0~50 min内体系荧光强度呈恢复态势(图3),50 min后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并趋于恒定,故韦氏液加入后静置时间确定为60 min。升高温度,“油脂+ICl+KI+RB”体系荧光强度增强,缔合作用减弱;当温度超过60 ℃时,体系荧光强度与单纯RB体系趋于一致,猝灭现象消失,因此,测定在室温下进行。
图2 pH条件影响
图3 动力学曲线
图4 韦氏液用量影响及标准曲线
针对“ICl+KI+RB”体系,在已确定的实验条件下,仅改变韦氏(ICl)标准溶液用量(0~0.5 mL),按实验方法测定荧光强度。图4表明,随着韦氏液量的增加,RB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当韦氏液加入量增加到0.25 mL时,RB的荧光强度开始呈现平缓趋势,0.40 mL时RB的荧光强度趋于稳定。在0~0.2 mL范围内二者有较好线性度,即碘(I+)浓度在0~2 μmol/L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强度(F)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图4内插图),线性方程为F=230.8-100.1c(μmol/L),相关系数r=0.984 5,韦氏碘(I+)检出限为3.2×10-9mol/L,该曲线作为食用油碘值测定模型方程。
取一定量样品, 按实验方法测定碘值。另取一定量样品用碘量法进行对比,结果见表2。
表2 样品分析(n=6)
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荧光法相对标准偏差RSD控制在0.33%~1.56%范围内,满足仪器分析要求,荧光法测定结果与碘量法相比较,相对误差RE≤1.86%。按文献[15]所给方法对表1中棕榈油的测定结果进行t检验表明,荧光法和国标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该模型用于测定食用植物油碘值是可行的。
本研究基于“碘-罗丹明B”缔合物荧光探针实现返荧光猝灭法测定食用油脂碘值,方法简单且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在580 nm发射波长处,RB取5.00 mL,pH 4.5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作缓冲介质,反应50 min后,加成碘检测限达到3.2×10-9mol/L;统计结果表明,荧光法可代替碘量法(国标法)用于油脂碘值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