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全
(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93)
新时代社会发展使得各产业都在不停地变化。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志,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针对农业生产领域来说,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农村传统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比例进一步缩小。农民成为社会中的少数,具有现代化知识的农民更少。②零散的土地生产价值降低,甚至没有效益。农业生产中土地向相对集中方向发展。③机械化的程度前所未有地大幅度提高,而且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④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基础。⑤第二、三产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的速度加快。这些资本进入的同时,带来了别的领域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新时代的这些变化对传统农业产业、传统的品种和技术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继续按照传统形式发展是走不通的。可以简单地认为,所有传统技术没有一个能不加变化地继续下去,都需要得到改变。笔者对桃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桃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桃起源于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几乎没有开展主动的育种工作。之后一些地区的大学和科研部门相继开展了有计划的育种工作,并育出一些不同成熟期的品种,但所育品种较少,引进的国外品种也很少,只有几个日本品种如大久保、白凤、冈山白桃等,普通白肉桃一统天下,其他类型少。近年来国内育种进步迅速,桃研究单位育出很多表现出色的品种,如瑞光系列、中油蟠系列等。桃品种及类型不断丰富,普通桃、油桃、蟠桃、油蟠桃等纷纷进入普通百姓的餐桌。果肉颜色也丰富多彩,黄肉类型和红肉类型的桃成为新的发展热点。栽培品种表现出多样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左右,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增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被分配到一家一户,农户单独经营管理,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原来零散栽培的果园不利于机械化、专业化的现代生产管理,急需要对栽培模式进行转变(图1)。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收益分配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快发展,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鉴于企业收益分配如此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以更好的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
图1 零散栽培的桃园
传统栽培模式需要精细的管理和大量的人工投入。40年前人工工资每天男工12元,女工8~9元,人工费用较低,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但现在的人工费用不断提高,每天男工100元,女工80元,有技术的工人有的甚至达到200元。且劳动力老龄化比较严重,经了解,目前从事果树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人。传统栽培模式人工费用高,管理费工费力,机械化水平低,如打药,均以人工背负打药机进行,效率低,耗时长。这些因素制约了现代桃产业的发展。因此果园发展模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传统栽培模式向现代化栽培模式转变,即宽行栽植、配套省力化栽培技术,逐步实现机械化,减少人工成本(图2)。当然现代化栽培模式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各地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
从桃产业技术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效益是检验产业技术的第一标准,安全是效益的第一保障,所有传统技术在新时代下都需要得到改变。“效益”与“安全”是桃产业技术的精髓,而“改变”是桃产业技术的活力所在。
图2 现代化栽培桃园
传统栽培模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存在用工问题,且当时多处于数量需求阶段。现代农村由于劳动力减少且劳动力成本增高,传统果园技术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得到改变,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且经过多年发展,当时的老果园郁闭严重,管理操作只能以人工为主,用工多,一般全年666.7m2用工量达到35个,用工成本占果园生产总投入的60%以上。现代化桃树管理要求减少用工,降到20个以下。
早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桃产业将来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两种模式,一是适度规模的现代化生产。根据具体条件确定发展规模,如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用工条件等,规模化发展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未来规模化果园要求劳动者专业化,即每个管理环节进行具体分工,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投入生产标准化的优质果品。如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显示,“企业+综合性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式农村新型组织形式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可以统筹解决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村治理等现代化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家庭农场式经营,能够充分利用不适宜大规模用地的地块,将生产与生活结合,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宜走“小而美”、“美而精”发展之路,未来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宜舍大做小、做专做精,而不要追逐有限的热点区域,只专注特定的产业,否则极有可能陷入同质化,一定要从优势出发、从特色出发,带动新模式的诞生,形成融合发展的动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的发展,使得消费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消费者需要高品质、多样化、更方便、更安全的果品,对应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竞争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市场竞争转向质量型、个性化、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本报讯近日,受台风叠加影响,山东青州、寿光等地遭受严重洪灾,灾情引起全国关注,牵动全国人民的心。9月1日,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加蓝了解到救灾前线消防车辆急需优质车用尿素,并且面临加注车用尿素不方便、加注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等困难。
效益与安全理念将引领产业。食品在保证人类营养的基础上必须是无毒的、安全的。除了食品本身的安全外,还需要对生产环境的安全保护。农业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自然条件的满足,如果生产条件遭到破坏,产业将不可持续,赚钱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条件的破坏将增加后代人的生产成本,这对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产业的效益受安全这个“开关”的制约,安全是效益的第一保障。要让生产者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果品的安全性。
第一,实行“一校+多校”联动教育。高校在开展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和挖掘本校的教学资源之外,还应该以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实现周边高校之间的联动教育。例如,成立高校共同教育体,在集合各大高校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开发相应的课程教育体系、设定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建立统一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网络体系,让大学生以选修课的方式进入网站平台中,通过在线课堂、视频资料、网络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资料查阅、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开放式服务平台[7],在增加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和延伸教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
农业产业是人通过利用自然获得财富的一类,被称作第一产业,是基础的产业。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这个产业入门的门槛低。因此,农业的效益要比其他产业低。农业效益的提高只能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体现在商品的售价和成本之间的差值中。正差值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抛开生产关系,单从生产力角度考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劳动者能力的提高和劳动工具效率的提高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劳动者考虑,产业技术必须是劳动者能够熟练掌握的技术。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等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掌握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技术要简单化,使劳动者容易掌握。从劳动工具考虑,产业技术中应用的工具必须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而且是要比其他方式效率更高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就是具有现代知识的劳动者与现代工具或现代化产品的结合。
依托现代化产业技术布局各主产区主推品种,适地推广新优品种,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加大育种力度,推出更多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换代品种。加强桃园自然生草、人工生草的栽培技术新模式推广,改变人工除草、除草剂除草的落后观念。宽行栽植,合理整形修剪,大力实施机械代替人工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倡科学施肥,避免过度使用化肥的同时要避免滥用有机肥,引导种植户提质增效,生产高品质、标准化果品。科学合理防治病虫害,减少有毒农药施用,提倡应用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农药;尽量使用农业、物理方法,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推行以糖度和硬度为核心的采后分级标准,实现真正的优质优价,让消费者做到“好吃看得见、安全看得见”。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催根处理的葡萄插条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差异较大。不同处理中地暖催根的葡萄插条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均最高,分别为92.17%、6.50条/根和1.62cm,较对照火炕催根(CK)的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分别提高了22.50%、166.39%和70.53%,不同催根处理的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由高到低的排序均为地暖催根>电热床催根>火炕催根(CK)>冷床催根。不同处理间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推动水果全渠道销售模式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水果新零售主要包括两类消费者,一种是适应线上渠道的消费者,一种是线下实体店的忠实消费者。水果新零售的实际运营中,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是需要建立线上线下的多元化开发,实现精细化运营和精准营销,从而来增加消费者体验感,另一方面也能回溯指导上游的种植生产。
通过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甜香好吃而且价格可以接受的的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