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莉兰
(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广水 43272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主要是将受损髋关节进行人工假肢的替换,是矫正关节的常用重建手术方案[1],但是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问题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需要结合手术开展情况加强护理管理,进一步预防不安全事件。本实验选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调研的主体,在时间段上则截取了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设计方案完成分组,对50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现对护理工作及结果汇报如下。
实验选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调研的主体,在时间段上则截取了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设计方案完成分组,对50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28例和22例,在患者年龄上看,最小的41岁,最大不超过74岁,平均年龄为(58.6±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范围方面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实验是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并向我院伦理委员会报告,获得批准。
两组患者均实施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为综合性护理干预策略,在手术期对高危患者进行识别,并指导情绪低落、紧张情绪异常的患者,改善不良心理。在术中除了室温调整外,可提升患者的舒适性,从体位上进行管理,并注意体温热量的维系。在穿刺过程中药防止对血管壁的损伤,以及可实施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在术后,注意伤口感染预防,以及抗凝治疗,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康复锻炼,改善静脉血液循环。对常见并发症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整理,护理期间多加防范。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常见的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伤口感染、压疮等。
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并发症的记录上使用计数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0%(0/25),对照组为8.0%(2/25),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其他并发症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8.0%(2/25),具体则有1例压疮和1例伤口感染;低于对照组的16.0%(4/25),具体则有2例压疮、1例伤口感染和1例肢体水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损伤的常用方式,可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重建,从而恢复髋关节功能,缓解疾病带来的困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该手术的应用得到了普及,手术技术也相对成熟,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手术所带来的创伤,要控制患者术后并发症问题,提升治疗安全性。
从研究上看,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该手术治疗下比较常有的、严重的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究其原因,主要是手术对血管壁造成了损伤,随后患者血流速度变化,下肢出现肿胀或者深静脉血栓,这也会引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不佳[2]。在综合性护理干预下,我们首先对以往的护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对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因素也进行了归纳,这对于护理工作方案的制定有所帮助。在手术前,我们除了对患者进行手术介绍、健康知识讲解外,辅导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积极的应对手术,以及在术后强调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高质量地完成康复训练,有助于预防相关并发症。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3]在手术进行中,也应该通过按摩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长期受压。在术后关注创口情况,可从抗凝治疗、饮食干预上给予专业指导,提升护理工作的全面性。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的同时,可改善静脉血液循环,由此降低压疮的发生率。结合本次调研看,综合性护理能够在预防术后不良事件上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总结临床经验,降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