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园
(北海市中医医院 广西 北海 536000)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患者增多,由于生理功能的改变以及不合理的用药习惯,使≥60 岁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中青年人,甚至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3]。因此,加强对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积极干预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对我院2017 年—2019 年期间234 例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收集我院2017—2019 年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对年龄≥60岁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资料,统计年龄、用药类别、不良反应症状、不良反应累及组织器官等内容,以 Excel 软件进行分类分析,重点分析其药物不良反应。
我院2017 年—2019 年期间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表共计483例,其中年龄≥60 岁老年患者234 例。
依照患者年龄分组,列举各年龄段药物不良反应数量占比,详见表1。
表1 各年龄段药物不良反应数量占比(%)
上报病例药物采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广泛适用的药品分类方法统计,经分析,不同类别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构成比详见表2。
表2 不同类别药物不良反应构成比(%)
经分析,列举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构成比及主要临床表现,详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构成比及主要临床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脏器结构功能逐渐衰退,同时组织结构对其服用药物的反应能力,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强度、时间、性质均会产生变化,因药物的排泄途径、吸收、代谢等原因所致[4]。一系列变化可造成体内血药浓度增高现象,加上药物用量一旦超出安全范围,便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本文对我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234 例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60 ~69 岁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可能是由于此年龄段患者的住院人数较多所致。
中药制剂及抗感染药物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与张莉等[5]报道的相似,其中,中药制剂以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注射剂为主,此与本院为综合性中医院,且中药注射剂品种及临床应用较多有关。药物本身成分、中药制剂中的辅料成分及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杂质等均可能诱发过敏,且应注意长期用药及配伍禁忌[6]。而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与使用范围广、使用量大有关,另外临床治疗期间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会影响药效,增加多重耐药菌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的反应多见。主要由于其易被肉眼观察,易于感觉,或反应较明显,故易被患者及医护人员发现,上报率较高。对于迟发性的损伤,如肝肾损伤、血糖异常、血液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上报较少,我院或在相关方面监测还不到位[7]。因此加强管理老年患者的用药、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最常见的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通常先停药观察,结合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范围大小,可以选择外敷软膏剂和其他外用制剂改善症状,或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8]。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通常停药便可缓解,严重时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毒性反应[9]。发生全身性损害时,通常立即停药,对症治疗,如予氨林巴比妥等退热,吸氧或保暖等处理,加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
结合本文结果,总结临床经验,故提出以下措施,(1)用药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相关信息,如药物过敏史、既往史等,特别是合并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等情况,应当考虑远期效果,谨慎用药;(2)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优化治疗方案;(3)重视中药制剂、抗菌药物等药物的合理、个体化应用,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10];(4)尽量避免中西药的联合使用,必需合用时考虑相互作用及间隔时间,简化用药方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11];(5)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使临床上医护药一体化团队紧密配合,尤为重要,可加强老年人用药教育及监测,指导家属督促患者用药,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
综上,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好发年龄为60 ~69 岁,通常是由于中药制剂及抗感染药物所致,往往累及皮肤及附件,因此,向患者提供合理、积极的治疗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从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