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发展研究

2020-10-22 09:43:31殷妍妍
缔客世界 2020年12期

殷妍妍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

1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涵盖了理工科、文理科、师范教育、医学、生物等专业学科领域, 以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 突出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研结合、学创结合等特点。实践性教学是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体育学科的特色就是一个集实践性、应用性、研究性于一体的极强的专业, 体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是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科研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也是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性、服务性和创新性的缺失;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适应社会市场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学科不被重视或处在边缘地带发展缓慢。

2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发展的优势位及意义

体育学科发展在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地位及意义极为重要。尤其在体育育人、思政育人、身心育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性大学从总体上分析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1)资源优势。综合性大学一般都经历较长的办学和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经验丰富的教学与科研团队、教学与可研学软硬件设施配置较为齐全、教学与科研信息文献资料也很全面。(2)学科与文化优势。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 且每一学科在自身发展、成熟和创新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文化校园学习文化。在这一特定环境中, 体育学科能够利用和依赖与其它相关学科成熟的基础进行交叉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移植、优势互补和综合聚变, 有效催发了新学科的思想萌芽, 建构新的理论框架, 促进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创新及其发展,促进和挖掘体育创新学科的突破点, 为新学科的孕育注入强有力的生命活力。 也为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学科于文化基础,促进学生在教学、训练、学习过程中思维、观察、分析、解释、创意、灵感、和潜力的挖掘。(3)社会角色与适应优势。体育类人才的培育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服务意识,因为体育类人才进入社会后主要从事的岗位都是和教育、教学、教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管理等工作相关的, 对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文化素养、社会道德和服务意识有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大学为学生全面的成人成才发展历程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成长氛围。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不同专业学生具有显著的个性差异,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众多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的组织、参与、协调等实践实习工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参加社会实践和提高交流能力的机会。

这些优势资源可以被充分的利用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加速体育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 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高级人才。

3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3.1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也必须符合我国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性要求。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和师范类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指向性和明确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和市场岗位需求,体育人才培养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多样化、多元化、实用化,突出实践,围绕综合应用素质、专业能力素质、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 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核心目标, 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组合为导向和中心。能够有效满足学校体育师资培育、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休闲娱乐体育服务、竞技体育训练与指导工作、赛事运营管理工作等各类体育岗位的实际需求。

3.2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发展突出教育性、服务性和创新性

基于应用于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综合能力-服务能力”的螺旋上升、建立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服务型创新型师资队伍,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应用技能、综合能力、行业竞争、社会适应的认识,通过教育过程的作用顺利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变和飞跃,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的教育性、服务性和创新性目标。

3.3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要重视和加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

为保障体育学科的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效果的完善和质量, 构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优化,并并且实现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教育管理机制。结合体育专业学科特色,努力构建教育实习、培训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综合实力能力培养质量提升,在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突出学科特色,不断挖掘体育交叉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体育经济、体育传媒等各个领域取得有效进展和资源优化。

3.4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要逐步完善体育专业教学保障体系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核心指标是人才培养育人质量。高等教育围绕“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转变学校职能,突出高效管理促进人才培养、突出全员育人环境促进人才培养、突出学习型创新型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突出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其最终目标是要构建和完善体育专业教学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培养“一专多能型”体育人才而不利奋斗。体育专业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管理与评价职能系统、课程教学资源配置与优化系统、课程教学实施互动系统、实践性教学与实习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测量、分析、改进系统。针对体育学科专业育人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的特殊性,在以上关键环节的设置与实施时,需要优先考虑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不断拓宽体育生的学科领域、通识面、应用实用性,以不断满足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竞争。

3.5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联合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正确导向,依托政府、社会、学校对就业市场的不断扶持,站位就业市场双向选择,不断完善体育毕业生管理模式、培养模式、跟踪与市场反馈机制,加强信息合作与交流,加速实现多方共赢,才能更好的实现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联合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有助于理想化的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构建引入、培养、发展、提高与就业一体化联动育人体系,只有提高了大学生的入职率和职业幸福感,才能更好的发挥“市场需求”与“资源共享”整合优势,实现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提升体育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视角下,加速联合办学的步伐,全面提升体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联合共建、通过校体联合共建、通过校市联合共建、通过校省联合共建等多平台、多模式的合作办学,定向培养体育人才。全面培养和提高体育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创新素质、通识知识。既符合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也能很好地满足地方人文、娱乐、民间及新兴体育活动项目发展需要,同时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