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见平
(渝水二小 江西 新余 338000)
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以理论引导为主和实践性教学为辅,综合了传统体育养生、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基础知识,还穿插了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操等体育养生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锻炼的欲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体育好习惯的养成,有效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为最终目的。
体育保健课课程即是突出学科优势资源的融合发展,也是理论课程实践与体育运动实践融合创新发展的成果,其适应性、实用性、实践性、时效性、创新性、科学性非常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体育保健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认识和认同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也有要高度的统一性。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体育保健课程在学校的开展具有客观存在的意义并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超过60%的学生愿意参加体育保健课程的学习,仅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 对体育保健课程“无所谓”的态度。
体育保健知识是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掌握、提高、运用的理论基础,为体育实践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指明了未来和方向。体育保健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通过体育教学理论结合实践活动,传授体育健康行为与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与实践、青少年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践、疾病预防与体育养生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以理论引导为主和实践性教学为辅,综合了传统体育养生、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基础知识,还穿插了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操等体育养生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锻炼的欲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体育好习惯的养成,有效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为最终目的。
目前国内中小学体育保健知识走进体育课堂的普及率并不高,体育保健教学也是空有其表。但在国外,体育保健课程在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现。体育保健课程教学逐步走进中学校园也是我国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化的重要体现。体育保健课程在学校的发展,也倾向于有针对性的弥补和缓解部分存在生理或心理缺陷以及对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畏惧心理的无法正常参与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体育保健课对于特殊群体学生而言,课程目标是通过体育理论性课程的导入体育保健课知识和技能,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树立“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塑身树品”的意志品质,缓解畏惧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乐于享受体育活动中集体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愉悦。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未来的论述中曾多次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国家导向可以看出,教育公平性是社会公平性和公共教育事业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延伸和核心体现,是为教育事业的公平性的落实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体育保健课程教学逐步走进中学校园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对于推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宗旨。另一方面,体育保健课程教学能弥补常规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构建“终身体育”的校园文化和体育习惯。再在一方面,体育保健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与成熟,也有利于学校体育育人资源的共享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实现我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战略,也助推了学校体育强校的发展目标。
202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教学要有针对性的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服务与身体存在异常、或者符合残、病、弱或者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广义的体育保健是利用传统的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针对学生的健康问题采用一种偏向医学的治疗手段,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狭义的体育保健是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利用体育保健学的知识、体育保健养生类的体育活动、运动医学原理,积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行为兴趣。
国内的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措施,受益学生群体也在逐步扩大。虽然国内有部分中小学尝试探索与实践体育保健课程引入校园和结合应用,但是中小学的体育保健课程的发展还是处在一个空白期和摸索期,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