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辉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在我国,依然是政府为主导,公益性和盈利性混合管理、运营、实施、监督的模式。其主要参与机构包括:政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级各类体育企业、体育事业单位、专门体育协会、体育基金会、体育社会团体、体育类社会服务机构等。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的创新与转型,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家治理与定位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全民健身事业,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来看,消费需求是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核心,体育消费行为为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随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体育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体育公共服务面向中老年群体的服务;体育公共服务面向社会大众群体的服务;体育公共服务面向大中小学生群体的服务;体育公共服务面向偏远地区(城镇、乡村)群体的服务。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的创新与转型,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家治理与定位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全民健身事业,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当然在我国特殊国情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也必须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突破创新与政府职能的关系;突破创新与市场供给的关系;突破创新与民生保障的关系;突破创新与社会矛盾的关系;突破创新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突破创新与协调发展的关系;突破创新与群众需要的关系。
在我国,政府既是体育公共服务的主导,也是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运行主体,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实施、服务的整个模式都具有非常显著和特殊的政府特性,并且偏向于公益性。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和供给需求具有显著的自身特性,主要包括政治性、紧迫性、公益性、广泛性、地域性、时间性、非均衡性、速度性、个性化、精准性和群体性等复杂特性。虽然是政府的干预模式,但还是需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市场、文化的客观规律。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共享体育经济等体育事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对政府协调市场能力的考验,也是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能力的考验,更是政府资金投入扶持导向下,对产业化发展征途中其他融资资金引入的考验。
体育公共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公共服务领域的一次飞跃式和转型发展的契机。由于受到互联网平台的普及、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体育公共服务产业化逐步深入,逐渐引发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理念、供给方式、供给内容、供给模式的实践创新。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创新具有自身的潜力和优势,一方面政府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资源优化配置、财务管理分配、科学供给能力等;另一方面,不断引入规范化的社会体育组织科学、合理、高效、监理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融资、策划、管理、实施、服务等关键环节,不断提升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能力;再一方面,政府适时干预和主导,不断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市场、文化的客观规律,推进社会体育组织或投资管理公司在政府的严格监督下实施自主自治、积极创新、优质服务。
体育公共服务走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既不能改变政府主导地位,也不能忽略政府的宏观调控,更不能放松经济来源和支出的监管。在我国,依然是政府为主导,公益性和盈利性混合管理、运营、实施、监督的模式。其主要参与机构包括:政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级各类体育企业、体育事业单位、专门体育协会、体育基金会、体育社会团体、体育类社会服务机构等。虽然提供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多种多样,其最终的服务对象都是我国公民,主要市场供给包含直接参与行为(主要指服务对象亲身参与和体验的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体育休闲旅游、体育培训学习等行为)和间接参与行为(主要指服务对象间接参与的体育比赛欣赏、体育观赏游览、购买体育商品等行为)。
例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其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相对就具有自身特色且比较成熟的模式。从管理主导和资金来源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渠道,例如: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投资、体育俱乐部会费收入、体育彩票收入、体育广告收入、企业赞助收入、体育基金会赞助、民间团体或个人赞助等等。这种多元合作的模式不仅具有社会推动力、对于企业和个人的潜力都有积极的激发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全民健身及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首先要打好物质基础,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来说体育资源就是物质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是为国民提供无盈利或者低盈利的公益性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和营造配备良好的体育运动资源氛围和环境,匹配相关体育运动及健康方面的公益性体育培训和健康指导,激发全体民众都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提升全体国民的身心素质。
“体育+”与互联网平台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产业,最大限度的共享、优化、调配体育资源,才能产生体育产业利润。体育公共服务产业中采用“体育+”与互联网平台开展体育活动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有利于促进体育新闻信息、体育健身活动、体育休闲旅游、体育培训学习、体育比赛欣赏、体育观赏游览、体育商品消费等各类体育资源的共享,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体育资源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开发。
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看中国的体育公共服务事业,也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在“健康中国”实践中努力构建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文明、培育爱国精神、增强国民素质、发展心理素质、体现国家治理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更好的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本民、为民、亲民、便民、服民、健民、强民”的核心任务。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走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合理化、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向市场化转型是体育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服务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从“公共”二字分析,就是不断地发展公益性和共享性资源,这也符合我国政府治理的核心目标,既能满足公民的正常体育参与需求,又要提供各种体育公共产品的消费及使用。依靠群众加速体育文化传播,促进全民健身,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国民群众即是服务对象也是传播媒介,通过开展公共体育活动及服务依靠群众快速传播与推广我国优秀的体育文化和社会政治思想,影响和激发更多民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多元合作模式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与多元化发展,政府职能组织、公益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共同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为市场供给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促进了多方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优化和利用,培养了参与民众的公共精神,也提高参与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