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语文素养与人才培育融合发展探究

2020-10-22 09:43:31董培嵩
缔客世界 2020年12期

董培嵩

(江苏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6)

引言

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提高大学生自主参与语文素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给学生预设自主学习与作业的目标。例如:设计自主型语文学习作业、设计层次型语文学习作业、设计合作型语文学习作业、设计创新型语文学习作业。促进高职学生语言组织、文字含义、文学艺术、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写作修辞、交际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更能在社会环境与工作环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坚持“诚以待人 认真工作 励精图治”的宗旨。

1 不同视角下高职院校语文素养与人才培育

高职学生是“准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走向社会尽快就业的个人愿望,这也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市场的客观需要。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造就了高职生在社会认知、心理认知、职业认知、等方面既有自己的主动意识,又有一定的缺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偏重和学时数更偏重于技术与实践,对于思政时事、德育素养、心理健康、爱国主义、责任担当、诚信友爱、团结协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

1.1 传统爱国主义文化视角下的语文素养

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道德品质的完善、精神文明境界的提高、爱国强国理念的强化、尊老爱幼的人文信仰、诚信守法理念的认知等不断地提高。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爱国 爱校 爱家”理想信念。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语文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坚定党的领导思维意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完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境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树立“信念强国 知识强国 科技强国”理想信念。

1.3 崇尚奉献的职业观视角下的语文素养

崇尚奉献的职业观的熏陶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忠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理念、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态度。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爱岗 敬业 坚守 服务”理想信念。

1.4 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视角下的语文素养

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也是促进人文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能够推动高职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并积极适应社会公共准则和道德与法治标准。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教学目标就是为了不断增强高职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意识、职业意识、适应意识,让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学习方法,将德育、智育、技能、实践、健康等育人环节融合为一体,全面提升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认知。从而促进个体的综合素质全民提升。

2 高职院校语文素养与人才培育融合发展的思考探究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突出育人的主体性,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潜力,从学生的“人性、人生、人格、人道”视角出发,不断强化“人”的本能,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潜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遵循市场规律和学生个体的道法与想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本能的作用。

2.1 培养目标的不断拓展

对于高职学生应该在就业市场需求导向下,切实重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的综合素养,首要解决的就是语文素养问题,为更好地通过语文素养的学习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认识、掌握、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及实践经验,促使高职学生努力成为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娴熟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2.2 课程设置的不断拓展

为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语文素养的兴趣,促进语文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固定的、单纯的开设语文课程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构建开放式大学课堂有助于育人资源和语文教学的创新与融合,建议可以以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为主导,适当拓宽语文教学思路、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将国学经典阅读、传统文化礼仪、文学艺术欣赏、模拟口语交际、应用写作技巧、等教学素材有效、选取、整理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不局限于课堂,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活动、拓展活动、校园社团交流等活动环节有机融合、有效衔接,构建积极地、创新的、自觉地、友好的 “学习型、实践性、参与型、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切实提高高职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及生活中的语文素养功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3 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

在学习互动过程中教师或者导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应当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来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社会发展、市场规律、人际交往和自身发展特点相符,主客观需要的书籍和学习资源。例如:定期开展语言文学类网络课堂、代表性人物的演讲等互动活动、优秀校友的成功经验宣讲分享活动等。通过引导、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现实意识、社会意识、大局意识,充分认知个体、社会、市场之间的人物关系和客观要求,了解作为一名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与能力。提高学校、社会、网络有效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融合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可能性。

2.4 学习过程的不断拓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丰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渗透也在不断加深。互联网媒体技术的教育资源领域的价值逐渐得到了认可与体现。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信息素养、操作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混合教学模式的不断普及,也增强了师生互动环节和个性化教学活动的拓展,促进了师生的主导、主体、平等关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自主性、自发性、自觉性、创造性。

2.5 “学、练、用”一体化语文育人

高职院校构建“学、练、用” 一体化语文育人模式需要促进各个环节的泛化、分化、巩固与共享阶段的对应与适应,把课堂内外所有能够有效共享的语文相关的育人资源融入学习、练习、拓展、评价、反馈、整改、提升、以及理论与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串联、协调与融合发展,逐步形程“学、练、用” 一体化语文育人大课程模式。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学、练、用” 一体化育人模式的不断成熟:(1)通过“学、练、用” 一体化语文育人模式的互动过程提高高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促进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及时反馈、深度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转化能力、心里适应能力的提升,为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实践活动和岗位要求提供了保障。(2)在“学、练、用” 一体化语文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认识、理解、消化、吸收、转化,确保四个环节都符合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合理性、互动性、人性化、信息化多重元素。(3)科学合理的推进语文教学过程中师资、素材、课程等资源的搭配与优化配置。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和发挥“学、练、用” 一体化语文育人模式的桥梁作用,确保各个环节需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好“学、练、用” 一体化语文育人模式各个环节各个实施程中的经费支持、资源优化配置、关系协调、人力资源储备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