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问题及对策

2020-10-22 09:43:31陈洁玲
缔客世界 2020年12期

陈洁玲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 肇庆 526100)

引言

早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集中,自有资本不足致使资本充足率偏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为更好的解决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下的经营情况,进而得出使得商业银行稳定发展的措施。

1 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1.1 资产证券化的有关概念

资产证券化(abs)是指将稳定的现金流资产进行权益打包,形成资金池,然后采用资产结构化重组的处理方式,将资金流资产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随意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化资产。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为了实现满足金融市场需求的现金流性,更好的筹集资金,大量的发行债券或出售部分固定资产,而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成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形式。

1.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过程离不开SPV这个特殊载体。SPV机构通过购买发行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增级评价选择质量较高的产品,再用自己的名义在市场上发行该产品,从中筹集而来的资金再用于偿还购买基础资产的款项,这不仅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又隔离了风险。

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2.1 规避信用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证券化,通过将风险偏高的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外,从而将资产的信用风险分散。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也是对金融市场产品的创新过程,不仅丰富了证券的种类,完善了市场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了金融市场运行的工具。

2.2 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来降低对不良资产的处理及管控成本,有效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运用资产结构性组合的手段达到增加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目的。

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我国首批资产证券化实验单位,分别发行了首支资产证券化产品,前者发行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CLO)产品,后者发行了住房贷款支持证券(MBS)产品,开始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从2005年发展至今,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规模和组织架构越来越成熟,产品质量逐渐提高,产品数量规模逐渐增大。

4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存在的问题

4.1.1 内部因素

第一,因交易的对方没有履行到期的债务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来源于吸收存款,若交易对方无法到期偿还债务,将会使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受影响,进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通道也将受到影响。

第二,由于内部人员安排不妥当或者工作完成失误带来的操作风险,使得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遭受一定的损失。从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来看,相对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国家监管当局对这种内部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关注度不够,而且了解不够程度深入致使针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不够系统和全面。

第三,商业银行无法将所有到期的账款在短时间内收回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形式更加复杂。

4.1.2 外部因素

第一,监管机制不完善。中国银保监会在工作论文中曾明确指出,多数区域的信用风险的高低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率呈正相关。即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率越高,该地区的信用风险越高。

第二,监管部门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一个健全的信息公开制能更好的帮助相关对象了解查阅有关信息,相关信息与公众对等公开能够有力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4.2 针对资产证券化风险及问题的对策

第一,完善各部门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证券市场违法人员的惩处力度。一个有力的监管机制能够有效规避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某些方面上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提高的资金流动性。

第二,规范化市场发行流程。通过建议一套更加规范化的产品发行流程,提高证券化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信用风险。

第三,加大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市场信息公开是市场参与人员进入市场的起点。加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监管部门通过将市场的相关信息对等向市场参与者公开,规避了相关的投资风险,使市场透明化,有助于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市场。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前景优良。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但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产业日益强壮,总的来说,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