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王恋竹*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本文目的在于研讨分析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为重症患者的护理提供更多支持。
对2019年5月~202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78例ICU重症患者,进行随机抽取,各抽取39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研究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15~78岁,平均(50.5±3.1)岁;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12~80岁,平均(51.0±2.6)岁。两组年龄、性别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原因分析:掌握患者病情,记录患者肠内营养给予量、肠内营养供给速度、禁食时长以及抗生素给药情况,当患者出现日排便大于3次,总排便量不到200克,而且其中水分占排泄物的85%左右时,判定为出现腹泻。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依据:实施肠内营养2天后,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腹泻,通过降低肠内营养液量、营养液给予速度以及控制营养液温度,或通过应用止泻药物后腹泻好转。对比患者病历、给药情况、肠内营养供给量以及供给速度等记录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原因。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分析患者腹泻的原因,针对性的实施患者肠道营养支持的强化护理:
①控制营养液给予量和输注速度:循序渐进增加给予量,开始时每天给予20 mL即可,随后可按照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调整至每天100 mL,间隔4小时进行一次胃内残留液测量,若超过前1小时给予量2倍,需降低输注速度,减少给予量,严格按照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肠内营养液给予原则,让病人逐渐适应。②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按照药敏实验检查结果给药,避免高效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同时可通过复方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帮助患者调节肠道菌群。③对出现腹泻的患者进行密切的指标监测,如大便次数、量及性状等,若腹泻严重,可先停止输注。防止病人出现脱水等异常情况;注意腹泻患者的肛周护理,预防皮肤出现红肿、溃烂等。
记录两组患者肠内营养量、肠内营养速度、禁食时长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总满意度等于前两项之和占总例数百分比)。
以SPSS 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腹泻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x2检验。P<0.05为试验有统计学差异。
表1 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原因及情况对比[n(%)]
研究组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20.51%)比对照组(51.28%)低,护理满意度(94.87%)比对照组(74.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在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研究中,发现:从患者出现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情况看,引发的原因包括肠内营养量、肠内营养给予速度、禁食时长以及抗生素给药情况。研究组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20.51%比对照组51.2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94.87%)比对照组(74.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ICU重症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时需加强护理干预,预判可能导致腹泻的原因,严格遵守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操作要求,按患者个体情况针对性给予营养液,严格控制营养液输出速度,长时间禁食患者应按照先肠外后肠内的营养供给顺序,同时注意抗生素使用不当造成的腹泻。
综上所述,对ICU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时需注意肠内营养量、肠内营养给予速度、禁食时长以及抗生素给药情况,需强化护理干预,实施有效护理,可明显降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