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婷
(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 广州 510655)
慢性肾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和病理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病后将出现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等,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且该病具有反复性,使得病情迁延,给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伤害。谭梦娟[1]研究发现,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对改善负面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效果显著。为此,本文选取80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研究,对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做更深入的研究,报告内容如下所示。
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就诊的80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均分成4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比例24:16,年龄最大78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57.14±5.14)岁,病程4~16个月,平均病程(7.13±1.57)个月;观察组23:17,年龄最大77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56.87±5.61)岁,病程3~15个月,平均病程(7.36±1.38)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临床基线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监测、饮食搭配、用药指导及日常活动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包括:
(1)小组建立。小组成员主要由1名科室护士长、5名护理人员组成。护士长每周开展专业培训,完善护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强监督管理,记录护理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2)循证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循证护理计划表,开展系统性的护理工作。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次查找相关资料,完善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
(3)健康宣教。根据临床资料,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慢性肾炎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纠正对疾病错误认知。
(4)环境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及需求,安排舒适病室。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对流。巡房过程中动作轻缓,营造良好休息环境。
(5)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对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发现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应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法,解除心理顾虑。还可通过播放喜爱音乐、参加娱乐活动等,转移注意力,从而消除心中顾虑与担忧。并告知治疗成功案例,让其对治疗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建立治疗信心。
(6)日常护理。叮嘱患者治疗初期应长期卧床,待病情逐渐好转,制定康复训练,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开展运动。同时,严格控制日常饮食,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为主,减少辛辣、油腻等食物摄入。
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尿素氮及24h尿蛋白。空腹抽取3ml肘静脉血液检测肌酐、尿素氮,收集24小时尿液,测量24h尿蛋白。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肾功能指标)采用t比较,(±s)表示,检测结果显示为P<0.05表示差异显著。
观察组肌酐(84.61±17.64)μmol/L,对照组(103.64±20.14)μmol/L,t=4.495,P=0.001;观察组尿素氮(7.56±0.81)mmol/L,对照组(8.73±1.34)mmol/L,t=4.726,P=0.001;观察组24h尿蛋白(1.03±0.24)g,对照组(1.57±0.41)g,t=7.189,P=0.001。观察组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诱发慢性肾炎的病因和病理不同,表现的临床症状也存在较大差异,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促进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常规护理干预操作较为单一,但慢性肾炎病因不同,单一的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改善效果较低。故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依据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干预[2]。在循证护理干预中主要是不断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医学证据,解决相关问题,以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目的。
为此,本文选取80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研究,并与邹钰芳[3]研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三项肾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果与研究完全一致。说明在慢性肾炎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肾功能。其主要是因为循证护理干预主要是将临床理论与实际病情状况相结合,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落到实处,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由于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开展循证护理干预过程中还应不断学习与慢性肾炎相关知识,不断深入了解疾病,才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在慢性肾炎中应用循证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对肾功能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