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韬
(兖矿新里程总医院鲁化分院 山东 滕州 277527)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如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其在发病症状与血管病变程度息息相关。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采用阿司匹林给予治疗,虽然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在抗炎、抗氧化还有一定局限[1]。基于此,本文将探讨瑞舒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以及药理作用。
选择2018 年7 月—2019 年6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4 名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研究两组,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其中对常规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常规组男17 例,女10 例,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33±5.12)岁;研究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47 ~78 岁,平均年龄(62.54±5.33)岁。所有患者已签署研究参与协议,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在治疗期间要求两组患者都要做好胆固醇饮食控制,对常规小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一日一次,一次100mg,于睡前服用,连续服用6个月。对研究小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一日一次,起始剂量为5mg,若患者服用后无异常反应,在提升剂量10mg,连续服用6 个月。
1.3.1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为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其动脉斑块缩小面积在80%及以上;有效为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其动脉斑块缩小面积在55%~80%之间;无效为患者斑块缩小面积不超过5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临床指标变化情况:通过临床记录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变化情况。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30%远高于常规组的74.07%,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率比较[n(%)]
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血脂指标及IMT 变化情况比较(,mmol/L)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血脂指标及IMT 变化情况比较(,mmol/L)
注:IMT 为内中膜厚度单位mm。
组别 例数 TC TG IMT(mm)常规组 27 4.19±0.35 2..39±0.57 0.78±0.21研究组 27 3.10±0.41 1.68±0.42 0.61±0.32 t 10.51 5.21 2.31 P 0.00 0.00 0.02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在患病后会导致患者血管壁厚度增加,从而使血管变窄降低了动脉血管的供血、供氧能力,进而严重影响与其相关的组织及脏器功能的正常使用。目前该疾病的形成原因尚未明确,在临床治疗上也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阿司匹林虽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各类不适症状对患者用药依从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会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常规组的74.07%,其临床参数变化情况也较明显,总体治疗效果较好,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在不良反应方面,瑞舒伐他汀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与短暂性的,即使需要长期服用,也不会为患者带来呕吐及腹痛等不良反应,降低其服药依从性,发生便秘类并发症状,也可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改善,因此更适合用于长期治疗[2]。第二瑞舒伐他汀抗炎效果更好。瑞舒伐他汀在进入患者体内后,可有效减少体内反应蛋白的分泌量,并相应降低患者血管内脂蛋白、胆固醇沉积,从而降低减少血脂含量,本次实验研究组患者体内IMT 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也证明了此效果。与此同时瑞舒伐他汀还有助于减轻免疫系统内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减少了炎性因子释放,降低了其他并发症状的发生概率[3]。第三瑞舒伐他汀可降低金属蛋白酶的分泌量,从而能对患者动脉血管内的斑块起到稳定作用,预防血管扩张因子、激素等分泌量加大从而引发高胆固醇症状,保护患者血管组织[4]。第四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其不仅能降低血小板分泌量,降低患者血管内脂质沉积,还可提高身体自身血管清洁能力,抑制血管内斑块形成,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参数变化情况,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