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彩娟 梁敏 马全坤
(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 广元,628000)
在目前,临床常见的药品中,抗菌药物在利用当中存在诸多的不科学之处,使得因抗菌药物而生的毒副作用、耐药菌株、不良反应骤然增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甚至间接导致病人死亡率上涨[1]。因此,强化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将立足于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临床资料我院随机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250 例病人作为研究的样本。250 例按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25 例)与对照组(125 例)。观察组年龄19~64 岁,平均(41.6±22.2)岁,男性57 例,女性68 例;对照组年龄18~63 岁,平均(41.1±22.6)岁,男55 例,女性70 例。两组病人的资料对比较为均衡,具备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在对照组中,将对其125 例功能性腹泻病人执行无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在观察组中,将对其125 例功能性腹泻病人执行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其方法为:
(1)建立科学的抗菌药物利用体制:围绕实际药物管理情况,规范每个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建立专业专门的团队全方位地监控调动抗菌药物的科学使用,且以医院领导为主,临床药师为责任人。
(2)提高相关人员能力素质:多举办有关抗菌药物的学术研讨与知识讲座,宣传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并增加相关工作的培训,建立健全相关的考核体制。
(3)进行查房:需要不定期或者定期派遣临床药师进行查房,对病人进行有关抗菌药品的知识健康宣讲;临床药师要细致地对住院处方与门诊进行核查,发现异常做到及时分析与解决。
(4)分级管理抗菌药物:要围绕抗菌药物的特点进行相符地分级处理,一般分为三级,规定相应的使用权限,并不断对所有级别抗菌药物的目录进行完善,对特殊与限制使用级别的药物进行额外关注。
(5)反馈并检测抗菌药物的利用:有机结合真实的情况使抗菌药物的利用制度统一且科学,并谨慎地对所有科室当中的病历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使用原则做好核实与强调工作,保持和所有科室的交流,确保抗菌药物的利用获得所有的反馈与检测,并建立有效的追责制度。
1.3 观察标准对比两组临床药师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利用状况,其中包括抗菌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抗菌药物的品类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把整个数据送入SPSS22.0 软件中进行解析,且计量资料比较实行t 检验,当且以(± s)表示,其中(P<0.05)显示具备差异,因此具体统计学意义。
如图表1 所示,观察组在抗菌药物的利用时间与品类数量上均清楚地低于对照组对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抗菌药物的利用状况(± s)
表1 两组抗菌药物的利用状况(± s)
组别 例数 利用时间(d) 品类数量观察组 125 2.13±0.65 0.88±0.24对照组 125 6.20±1.23 1.67±0.55 t-32.709 14.719 P-0.001 0.001
抗菌药物在临床的普遍应用,出现了包括用药时机、用量不当、药物联用等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派遣临床药师参与到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够为处方开具增加专业性,保障用药的合理。临床药师对病人展开抗菌药物健康知识宣讲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病人安全用药的意识与知识。临床药师的定期地查房能够有效地对临床用药进行有效干预,察觉不合理之处,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良,保障抗菌药物运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药物的分级管理,使得风险药物能够被妥善监管,有利于对具备禁忌证病人的抗菌药物的管理,从配伍情况、用药顺序、用药时间进行干预,能够严密地监控所有检查数据的改变,保障合理用药,能及时进行药学干预[2]。追责制度的建立,能够应对当下抗菌药物错误利用情况,根据情况将其放入年终考核评估里,以此来刺激医院整体的抗菌药物科学利用的水准。
且本次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使用了临床药师干预的观察组在抗菌药物的利用时间与品类数量上均清楚地小于未安排临床药师干预的对照组的对应数据。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结论与王颖琳[3]等的实验结论基本一致,进一步地佐证了临床药师干预在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价值。
综上,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派遣临床药师进行干预,能够优化抗菌药物利用效率,十分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