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恩红 刘岩
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除主论坛外,还开设和举办了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卫星应用论坛、人工智能赋能航天控制发展论坛、中美商业航天研讨会等多个分论坛和研讨会,多位航天相关领域的专家在论坛和研讨会上,就热点和前沿问题发表权威论断或独到见解。
“国内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在未来5~10年内呈指数级增长,保守估计超过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9月19日,在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在作主旨报告时讲到。
小卫星研制周期短,成本较低,从立项研制到发射,一般仅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2019年发射约80颗,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高达67.5%,商业卫星公司参与的卫星比重稳步增长。
潘军表示,随着“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航天领域在商业航天方面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商业航天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生力量,成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9月15日,我国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9颗卫星,这是长十一火箭的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性发射,进一步验证了海上发射的可靠性,也标志着长十一火箭海上发射常态化时代的到来,引发巨大关注。
▲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 张晓宁摄
▲ 张东作题为《链接天地,成就梦想,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与未来》的主旨报告 刘岩摄
“商业航天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高可靠的航天产品将成为市场的热点。”潘军表示,企业从“单纯的卫星运营”向“运营+服务+跨界”过渡,提供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将成为未来三年内航天应用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中美商业航天研讨会上,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副总裁、捷龙一号火箭总指挥张东在作题为《链接天地,成就梦想,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与未来》的主旨报告时介绍,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可实现竞争性采购,即面向社会资源,扩大配套来源,降低采购成本,打造商业化产业链条。
他同时介绍,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有15项新技术,在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后,可以6个月交付,24小时快速发射。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不再只重视技术,而是将技术、市场和效益三者有机统一,实现商业发射经济价值最大化。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遥感星座、互联网通信、科研试验卫星的不断增加,我国即使一年进行上百次发射都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只采用‘国家队’火箭发射服务,压力会非常大。”张东坦言。
在张东看来,商业航天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商业化发射阶段,第二步是产业化发展阶段,第三步是大众化服务阶段。“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构建市场化发射服务体系。”张东说。
航天技术民用化也是张东报告中的一个重点。张东介绍,核磁共振、气化炉、记忆海绵、气垫鞋、隐形牙套、纸尿裤、空气净化器等,都是从航天技术转化来的。
“从2012年到现在,北斗导航系统在道路运输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有效降低道路运输事故发生率,重特大事故发生起数下降93%,死亡率同比下降86%。”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卢红洋,在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卫星应用论坛上表示。
一直以来,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情况备受我国民众关注。“大家什么时候从有感到无感,也就是没有人议论了,就说明北斗全面应用了。”卢红洋说。
▲ 卢红洋作关于北斗应用的主旨报告 刘岩摄
事实上,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在我国交通领域多个方面实现了全覆盖。数据统计,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道路营运车辆占比96.3%,邮政快递干线车辆占比88.3%,水上助导航设施占比86.1%,沿海地基增强站占比100%,通用航空器占比11.3%,运输航空器实现零突破。
卢红洋介绍,北斗导航系统助力我国形成完善的运输动态监管机制,目前已经推广安装车载终端近700万台,推广海上遇险报警装备40万台,并且为中国铁路智能化、自动化、自助化发展注入了“芯”动力。
北斗导航系统如何“走出去”?卢红洋说,交通部现在规划了3个方向:在水上安全领域,积极推进北斗卫星搜救系统国际化应用,加快推动北斗系统加入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申请工作;在道路运输领域,持续推进中俄“北斗—格洛纳斯”国际道路运输应用,并与柬埔寨交通运输部门开展合作,推动北斗系统落地柬埔寨;在民航领域,起草北斗全球信号的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及建议措施。
▲ 中国航天大会人工智能赋能航天控制发展论坛开幕 宿东摄
▲ 思源联盟思源基金发布 宿东摄
航天智能感知与识别、航天智能控制与机构、航天智能计算与软件、航天智能规划与博弈、航天智能网络与安全、航天前沿与新概念智能 ……
在人工智能赋能航天控制发展论坛上,由中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2所发起成立的思源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发布了思源联盟技术路线图和第二批思源基金。
据了解,思源联盟技术路线图以航天技术发展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对思源计划蓝皮书提出的航天智能感知与识别、航天智能控制与机构、航天智能计算与软件、航天智能规划与博弈、航天智能网络与安全、航天前沿与新概念智能等6个重点研究方向的目标和内容作了进一步说明,梳理了阻碍实现“从0到1”突破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制约快速发展的瓶颈性关键技术问题,明确了未来10~15年航天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方向。
此外,思源联盟还通过信息平台向联盟内单位公开发布了第二批基金9项指南,涵盖前述6个重点研究方向,每项指南的支持经费为10万~50万元,凡符合思源联盟研究方向的人工智能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均可申报。
据悉,思源联盟成立于2019年12月30日,经过近一年的运行,由42家理事单位发展为46家。在此次论坛上,思源联盟新聘任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家单位为思源联盟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