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励
(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供求格局发生巨大转变,已经融入到全球流通体系之中,逐渐成为最大的贸易国家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商贸流通体系正在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尤其世界经济呈现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商贸流通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也对我国商贸流通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范围、领域、深度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入实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大格局,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正逐步在我国展开。所以,探究我国对外开放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出口水平和进口水平对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并探究不同区域差异下我国对外开放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不仅能够丰富对外开放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而且对于全面认识对外开放程度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对外开放以及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主题和余文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对外开放程度对商贸流通业影响机制的分析以及相关研究假设提出;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设计,包括样本和模型选择、变量定义;第四部分为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方面的启示。
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域的研究文献。从城市化与流通业发展的角度,柳思维和周洪洋(201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改善城镇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来促进流通业的产出效率,而土地城镇化则通过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来促进商贸流通业的产出效率;刘文娟(2016)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效应,认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商贸流通业效率的提升。从居民消费与流通业发展的角度,高远(2019)采用随机前沿模型验证了居民消费升级会通过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效应促进流通业发展,通过消费结构优化的间接效应推动商贸创新驱动流通业发展;熊曦和柳思维(2015)构建了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匹配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两者匹配度进行评价,发现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匹配度普遍高于西部地区。从区域差异的角度,陈宇峰和章武滨(2015)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各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发现东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的效率较为低下且较接近;邓洋阳(2019)对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集聚水平明显高于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结论。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从区域差异、城市化以及居民消费等角度研究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因素,而从对外开放程度并结合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还较少,所以研究不同区域差异下对外开放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化对外开放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系,还可以为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首先,对外开放通过细化分工来促进区域商贸流通活动,推动流通业发展。劳动分工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外开放将扩大需求市场,需求市场的扩大将倒逼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从而带动区域商贸活动。其次,对外开放会通过加剧国内商贸市场竞争,激发商贸流通业活力,对外开放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国际化,促使企业发展供应链结成供应链联盟,提高商贸流通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对抗外来竞争者的冲击。最后,对外开放能够加快区域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完善,提高流通业生产效率,对外开放将促进企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必将提高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需求,相应的物流活动也会随之增加,物流效率和流通效率也会加快提升,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产业的生产效率。另外,由于我国出口型企业占商贸企业的比重较大,出口型企业对商贸流通企业的影响力更大,所以出口水平和进口水平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据此,提出本文的假设1。
H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会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其中出口水平和进口水平对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我国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而基础设施、制度等优势是影响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重要指向标,商贸流通企业自身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其重要前提便是完善的政策制度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要有良好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东中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拥有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而且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商贸流通企业在这里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容易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带来国际化的竞争,带来需求市场的扩大,东中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及应对,逐步发展起来,所以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可能在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据此,提出本文的假设2。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
H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由于2018年相关数据部分省市区未公布,因此未选取2018年的数据,最终得到了248个研究数据。此外,为降低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Winsorize缩尾处理。另外,数据主要来自wind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过加工整理得到。
1.检验模型。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1,本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1)如下: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对外开放程度,参考大多数学者研究选取进出口额占GDP比重作为衡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同时,为衡量对外开放程度中出口和进口水平,选取了出口额占GDP比重和进口额占GDP比重这两个指标。
3.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参考大多数学者研究选取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作为衡量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为减少数据的异方差并取其对数。由于流通业的范围尚无统一认定,本文结合《中国统计年鉴》的行业分类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这三类行业的GDP计算商贸流通业增加值。
4.控制变量。本文参考了关于商贸流通业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选取了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地区工业化程度以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所有相关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提供了我国31个省份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来看,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对数(LnTC)均值为7.7219,标准差为1.0499,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倍多,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地区差距也较大。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来看,进出口额占GDP比重(I&E)均值为0.2620,标准差为0.2917,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且地区差异明显;出口额占GDP比重(Export)均值为0.1325,进口额占GDP比重(Import)均值为0.1295,说明我国整体出口水平略高于进口。
1.对外开放程度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为了验证假设1,本文以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进出口额占GDP比重作为解释变量,利用模型(1)进行全样本回归检验。首先,利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初步判断,根据结果选取了固定效应的估计方法。所以在验证对外开放程度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系中都采用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并控制了时间效应和省级层面的个体效应。具体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无论是在控制了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还是未控制的回归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P<0.01);其次,在模型总体拟合度检验中所有解释变量均通过了联合显著性F检验(P<0.01)。由此可见,本文的实证结果比较可靠。
在回归(1)中,进出口额占GDP比重(I&E)与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对数(LnLT)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P<0.01),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探究出口和进口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系,本文将解释变量分别换为出口额占GDP比重和进口额占GDP比重,重新利用模型(1)进行了回归检验。在回归(2)和回归(3)中,出口额占GDP比重(Export)、进口额占GDP比重(Import)与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对数(LnLT)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P<0.01),再比较这两个回归的估计系数可知,出口额占GDP比重(Export)对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对数(LnLT)的影响较进口额占GDP比重(Import)更大,说明我国出口和进口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我国出口水平的提高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更大的影响,假设1得到了验证。由于我国出口型企业占商贸流通业企业比重较大,出口型企业影响商贸流通业的能力更强,所以随着出口水平的提高,出口型企业受益更多,从而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2.对外开放程度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影响分析。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将全样本组分为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两个子样本,再利用模型(1)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检验,具体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东中部地区样本的回归(1)中进出口额占GDP比重(I&E)与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对数(LnLT)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P<0.01);东中部地区样本的回归(2)和(3)中出口额占GDP比重(Export)、进口额占GDP比重(Import)与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对数(LnLT)的回归系数同样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P<0.01)。而西部地区样本(1)(2)以及(3)中解释变量进出口额占GDP比重(I&E)、出口额占GDP比重(Export)、进口额占GDP比重(Import)与被解释变量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对数(LnLT)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对外开放程度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对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更显著的影响,假设2得到了验证。由于东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地理和政策优势明显,商贸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将通过完善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更快更有效地传递到商贸流通业自身的发展上,促进其不断发展。
表3 对外开放程度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表4 对外开放程度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影响
本文以2010-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对外开放程度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出口水平和进口水平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并探究不同区域差异下我国对外开放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认为:
第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其中,相较于进口水平,我国出口水平的提高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更大的影响。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将通过细化分工、加剧国内商贸市场竞争以及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完善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商贸流通业产生正向影响,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而由于我国出口型企业占商贸流通业企业比重较大,随着出口水平的提高,出口型企业影响商贸流通业的能力较强,从而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第二,对外开放程度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其中相较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对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更显著的影响。由于东中部地区拥有较好的对外开放的地理和政策优势,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也更为完善,所以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将通过完善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更快更有效地传递到商贸流通业自身的发展上,促进其不断发展。
为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国际化发展,本文从对外开放和商贸流通业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地方政府应在助力企业开拓第三方市场方面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双方行业及其企业的互利合作,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支持优势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
第二,加快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扩大中欧班列的覆盖面和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加快更多开放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以及“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的设立,深入推进中德、中法、中新、中意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
第三,不断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推动成立“走出去”服务联盟,为各领域企业走出去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融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具有社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成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风险共担的创新合作组织。
第四,加快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在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和创新、创意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继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资助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
第五,深入推进智能商贸流通。促进先进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鼓励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区域智能商贸流通发展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