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天景山第一幼儿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思维变得更积极,想象更丰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教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评。对幼儿来说,枯燥的上课形式会让他们缺少审美的感知,缺少创作的灵感,导致幼儿的作品千篇一律。而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特点,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能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获得审美的满足,激发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在教学中,针对呈现图片时不同的质量要求,我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计算机加投影仪的方式;一种是运用传统的电教设备之一胶片幻灯机。其中,对于教学时需要高质量呈现图片的情况,我就使用胶片幻灯机,对于图片质量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的教学,则使用计算机加投影仪的方式。由于技术原因,计算机和投影仪在图片清晰度、明亮对比度、色彩还原等方面还存在美中不足。我们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利用计算机中的相关软件来制作和播放幻灯片,然后借助投影仪的投影功能在大屏幕上呈现美术作品。其制作方便是最大的优势之一,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要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素材,然后利用Microsoft的PowerPoint等软件来合成幻灯片即可。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投影仪的组合在“人机互动”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然而由于投影仪在图片分辨率方面有一个上限,因此它限制了播放出来的图片的质量,也就是说利用投影仪无法得到最好的表现效果。当教学中需要较高的图片质量时,我们就得使用传统的胶片幻灯机,以此来提高色彩还原的准确性,提高图片的分辨率等。
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创造欲望。幼儿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对美术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喜欢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了初步的审美情趣。有了这些基础,幼儿就会把创造欲望变为创作的动力,使创作活动继续下去。
以往的美术教育中单一机械临摹的东西太多,进行美术欣赏的活动较少。幼儿欣赏的主要是同伴的作品或一些书籍上的作品。一副好的美术作品,甚至大家还需要轮流看,其局限性大、直观性差。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幼儿那种早期对美自然纯朴、大胆自由的独特感受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压抑了幼儿的审美和表现美的潜能,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可以把自然、社会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声、像、形、色于一体的功能,对幼儿展开立体的教育活动。在互联网络所构造的虚拟世界里,幼儿欣赏了各种儿童画、世界名画、各地的民间工艺品,还有漂亮的花卉、树木、建筑物等。他们跨越了时空的障碍,打开了自己的眼界,幼儿能从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形成高尚的审美观,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美的作品,并从中得到启示。这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可见,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把一幅幅色彩鲜艳、情境迷人的画面展现在幼儿面前,将幼儿带入优美的情境中去。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空间翱翔。美术欣赏以有声有色、声画并茂、形象逼真的特点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提高了幼儿的形象感受能力,优化了教育过程。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在白纸上提前画好平面示范画,然后用一只粉笔头,在黑板上与幼儿进行交流。由于黑板和粉笔的局限性,使得幼儿的视觉效果较差,作画的兴趣不高,更不能让幼儿从中直接吸收和消化知识。然而信息技术以其操作方便、直观形象生动、色彩斑斓、易于修改等特点,大大优化了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上课前教师借助动态情境的变化,为幼儿创造一个融声、像、形为一体的“真实”画面,将逼真的画面呈现在幼儿眼前,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使幼儿进一步了解那些难以直接接触的画面。
虽然幼儿的年龄小,动手能力较差,但是他们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些简单的绘画操作。美术课上幼儿对各种颜色表现很大兴趣,他们常常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画出的作品色彩搭配比较单调,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幼儿认为那就是最“美”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色彩搭配,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弥补其色彩搭配不协调的缺陷。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先打开多幅画面,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然后进行图色。在自由图色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对比画面的颜色,让幼儿通过对比,亲身感受哪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是最美观、最协调的,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几种搭配方法。
总结,《美术鉴赏》是高中生必不可少的素养类教育选修课程之一。美术的形式特点就是“美目”,也就是通過“看”来实现艺术对人的视知觉的影响,从而引起人的共鸣。因此美术亦被称为“视觉的艺术”。根据这一形式特点,本文从美术鉴赏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出发,总结了幻灯片、音乐、视频以及网络课程在美术鉴赏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