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农文旅产业融合运作机制建构

2020-10-21 22:11帅朝阳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帅朝阳

摘 要:“乡村振兴”是国家为推进乡村发展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各地积极响应,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各种“乡村振兴”实践,这些地方实践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存在着地域特色性浓厚,推广度低,可持续能力弱等问题。本研究基于笔者一手调研资料,深入探究苏州市S村所构建的“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总结其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经验与运行机制。“新型农村合作社”以党建引领为基准、通过各部分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治理,集中管理乡村闲置资源与外界力量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是有效整合乡村社会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合作社;农文旅产业融合;机制探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9]。新型农村合作社作为农村发展新模式,有着有效整合农村闲散资源,对接社会资本,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功效。苏州市S村构建的“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集合作共享、民主参与与集中规划于一身,具有制度化、规范化、参与性与持续性等显著特点,这对我国乡村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对各地落实乡村振兴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1.研究背景

1.1中央政策的大力推进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广大乡村正在不断接触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自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将该战略迅速推向了我国政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前沿。相关重要政策的具体沿袭如下,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其重要地位,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10]。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9年06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科学指导意见。

1.2地方实践的兴起与回顾

随着国家政策的号召要求与地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获得了各地地方实践的积极响应,各地区政府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出了各种“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如云南德宏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式、繁荣当地乡村文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胡红斌,2019);黔东南、四川省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民族村寨”总结和探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振兴模式(王章基,2019);海南省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而构建的“农家书屋”模式(储节旺等,2019);上海市青浦区以“基层党建引领”推动当地农村农业“乡村振兴”的模式等(李继力,2019)。这些不断涌现的地方实践不断的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注入新鲜血液,也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基层乡村的蓬勃发展。

然而以上各地方“乡村振兴”的实践大多面临着地方特色性浓厚、实践推广度低、运作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不积极、长效可持续能力弱等问题。虽然各地“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依靠当地实际的民风民情实事求是,但一套具有实际成效与普遍推广意义,集合作共享、民主参与、资源统筹与集中规划机制于一体的苏州市S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着实能够给各地“乡村振兴”实践的发展提供普遍的借鉴经验。

2.新型农村合作社农文旅产业融合运作机制的构建:苏州市S村的实践

S村是江苏省苏州市农业村的典型代表,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东南部,紧邻太湖苏州湾边,占太湖沿岸线3.4公里,由原上泽、新安、新光三村合并而成。据当地政府数据,S村全域面积约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00亩,有13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1131户居民,党员142名,共6个党支部[11]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市大力推进工业发展时,该村因太湖保护政策,全村并未建立一家工业相关企业,是苏州为数不多的纯农业村,其优秀的地理位置以及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后来现代乡村建设,成立新型农村合作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十分宝贵的基础。

近十多年来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冲击下,S村一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劳动力转移、民居闲置以及农田荒废的“空心村”困境,S村书记一直有志于改变这一困境,要当该村振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国家开始注重农村发展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来,村书记就不断鼓励周围村群干部与村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进行乡村建设。在书记与其他村群干部及农民代表的共同努力下,S村秉承改革创新的理念锐意变革,改革的重点方向为“招商引资、独立自主、立足‘农字、突出生态、产业融合”。在上述理念与政府政策指导下,S村基层政府与村民们共同努力,逐步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农房合作社等四个合作社,主要通过这四个农村合作社整合农民手中资源,有序对接吸收招商引资后的市场资源,并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与监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S村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制度经营的不断完善,当地农民生活状况也蒸蒸日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原先大量离乡务工的村民们纷纷开始返鄉就业,S村“空心村”困境有了很大改观。返乡村民们在基层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开始从事大量有关乡村现代农业、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等多方面的工作及创业项目,在新型农村合作社统筹具体资源与对接市场的便捷条件下,返乡农民们的工作创业开展都较为顺利。S村各类特色乡村产业发展蓬勃有序,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紧密得当,乡村发展整体状况一片兴旺。

3.S村新型农村合作社运行机制探究

S村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包括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农房合作社四个部分,各部分主要职能如下:土地股份合作社具体是将全村所有土地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红,根据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当然也会考虑村中的实际情况,会根据农民的种地意愿分配土地;劳务股份合作社是在土地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针对村庄内面临的 “空心村”困境,通过在村内建立保洁、绿化、民生、农产四个小组,整合全村的劳务资源,促进村内闲居人员就业;置业股份合作社由村庄内物业股份合作社与街道的物业合作社联合,实现镇村两级抱团发展,通过该平台有效整合村中农民的闲散资金;农房合作社主要是通过整合村内闲置房屋资源而设立的,目的是合理使用闲置房屋资源的。

S村“新型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这四个合作社之间相互联系、共同配合,在党建引领的基准下,让村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自身闲置的资金,劳力,土地与民房入股,四个合作社再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建房或将闲置房屋出租给工商企业、将劳力安置,农用地出租给农业企业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合理使用村庄资源与企业资本,集中优势资源与力量大力发展村内特色农业、文化与旅游行业的产业融合,促进村庄振兴。

“我们就是这个村的居民,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组织(信誉)能力,这(新型农村合作社)就是把关者,其实这也还是党建引领的思路,比如民宿企业要进来我们村就是和我们民房合作社进行对接的,当然其他相关的合作社也会有联系与帮助,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也保护村里农民的权益,然后大家(村子、农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一起努力,集思广益,互相促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访谈记录节选2 ,S村农房合作社负责人

4.S村“新型农村合作社”机制效能评估

根据实际调研结果与访谈资料,S村“新型农村合作社”的运作发展有效促进了该村农文旅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在绩效评估方面,该制度具有明显优势,以下是S村近年来在农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具体成效的直观表述。

首先是农业发展方面,“新型农村合作社”各部分相互配合,在全村土地集体入股后,合作社专款专用修建了诸如排水渠、泵房、农业生产配套用房等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随着上述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的集中应用,S村的农业发展直接进入高效农业模式,全村耕地的利用率与收益率获得极大提升,全村环境也同时获得较大改观。通过上述充分创新结合优良生态环境的在地资源,S村实现了农业精细化运作,如S村现已成立的水生蔬菜、生态草鸡养殖的两个农业示范基地,其产品均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此外,S村“新型农村合作社”特别注重农业品牌化的建设,如S村先后塑造的该村“太湖良稻”、“鞠公精粹”等优质大米品牌与荣获省、市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桑林”牌系列农产品,农业产品的品牌效应与品质保证在互联网经济的带动下迅速发展,农民收益获得较大提升。

其次是文化方面,S村“新型农村合作社”始终致力于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曾与北京颐生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晏阳初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乡根书院·东林渡这一以乡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主要任务的民间智库,实现了农村基层、社会资本与高校相关研究机构的一次成功合作,并探索出东林渡乡村建设模式。此外S村还通过“新型农村合作社”整合人力资本,在当地举办了诸如“快闪插秧”、“太湖稻米节”、“红色电影节”等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塑造乡村文化,同时带动旅游服务与优质商品的宣传与销售。

“我们村乡村文化的发展,合作社是一直在大力推进的,村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十分热闹,关键是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很好地宣传与培养了本村的文化氛围,它更像是宣传窗口,让我们这些商家在民俗活动中更好地向外来游客传递与表达我们优秀的商品与品牌。”   ——访谈记录节选4,S村某农产品品牌商户

最后是旅游产业方面,作为S村农文旅产业融合最直观的体现,S村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以农房合作社推进的民宿产业为核心着力点,作为最新成立的合作社,民房合作社的发展深深受到之前土地、劳务、置业合作社发展的便利。大力推进改造的乡村面貌、现代化农业生产景观、已建成规模的乡村劳动群体、慢慢热潮起来的的乡村文化与合作社发展积累的丰厚资金及村民信任直接推动了民房合作社民宿旅游产业的发展,当地村民在S村民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深深获益。

5.结束语

S村“新型农村合作社”促进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对处于发展困境的乡村具有宝贵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但同时这些乡村也仍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在地资源,把握发展机遇,建设以党建引领为基准、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治理、农文旅产业融合协同的“新型农村合作社”。通过不断努力、更加深入的乡村农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振兴,从而最终真正实现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使农村成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胡红斌.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4):71-74.

[2]王章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村寨模式”研究——以黔东南45个民族特色村寨为样本[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3):101-107.

[3]储节旺,刘秉玉.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03):36-44.

[4]尤强林.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立闲置资源流转服务平台的实践与探索——以游仙区太平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258-260+271.

[5]陈美球,胡春晓.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基于江西三地的调研[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02):266-272.

[6]李继力.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J].党政论坛,2019(09):19-22.

[7]刘兰兰. 以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N]. 河南日报,2019-12-04(006).

[8]罗歆.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6):209+211.

[9]习近平强调,贯彻新發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华网

[10]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03/22/content_5276608.ht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11] http://wzhz.jszwfw.gov.cn/art/2018/7/30/art_159454_16582.html 江苏政务服务网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