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帮朝
伟大导师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个“历史的进步”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大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因此,要运用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化险为夷,危中抢机;要在“危”中发现机遇,主动识变;要在“危”中捕捉机遇,主动应变;要在“危”中创造机遇,主动求变。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也是自美国“9·11”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对国际格局和进展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危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直接的注释,也是对我国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和应急体系最大的考验。当然,正如“9·11”推动了全球反恐共识和合作、“非典”推动了我国突发事件立法进程、“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天津“8·12”等事故灾难推动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改革一样,这次疫情之“危”也将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和应急管理体系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与健全完善之“机”。当前,在全国和全球正在进行的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无疑是我们面临的一大灾难,但同时也是暴露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机遇;在防控疫情不松懈的前提下,转危为机、化危为机,推动我国公共应急管理的深层次变革正逢其时。
公共应急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已经暴露无遗,既有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既有眼前的现实性问题和显性问题,又有长远的历史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既有普遍的共性问题,又有特殊的个性问题。从根本上转危为机,化被动为主动,不再走“重视—忽视—重视—忽视”的老路,发现问题才是第一步,而创新性探索和解决问题才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深层次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急性的突出问题需要短期内解决以外,建议从国家到地方从领导、制度、目标、理念、文化等深层次问题着手,进行思考、探索,进而创造长远发展的机遇。
转危为机要从领导着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领导就是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把抗击疫情作为“头等大事”摆上党、国家和军队最高领导人最重要工作议程,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连续主持10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外事工作委员会等会议,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在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武汉一线视察指导,跟踪疫情动态和防控进展,就抗击疫情及时果断作出重大决策,进行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诠释了“领导”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这次疫情防控,无论是“内防扩散、外防输出”,还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无论是“分层分级、精准防控”,还是“复工复学、常态防控”,都体现了领导的重视和智慧。各级领导,上到总书记,下到省市领导再到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在认识和行动上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全面动员、全面部署、亲力亲为,为我们诠释了领导就是责任的使命担当。在这次危机应对中,各级领导既真正体会到了卫生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又看到了现实问题的严峻性;既看到了疫情防控的成绩,更看到了体制机制的短板;既认清了问题的本质,又初步有了解决的办法。领导对公共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卫生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对国家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是这次疫情防控重大投入的重要“产出”之一。这样的认识,通过100多天的“阻击战”,得到不断深化和制度化巩固。可以预见,这样的认识将成为各级领导的基本认识和必备素养。
转危为机要从目標着手。卫生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过多次由危转机的“机遇”,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4年的埃博拉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曾经以血的教训和悲情的代价,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但是,当时的做法就是采取了西医思维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问题导向思路进行所谓的短期见效改变,而不是采取中医思维之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改革思维,缺乏设定一个明确的长远目标,于是就出现老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新问题,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长远的问题,机构、设施、设备等硬件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队伍、科研、激励机制等软件和管理问题。这样一种工作导向,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改革举措和工作措施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不利于横向上的全国一盘棋和纵向上的政策统一性。因此,从根本上建立目标导向的工作机制,围绕公共卫生体制和卫生事业发展目标进行总体和顶层设计,进行长远和整体规划与计划,吸取历年的教训也是当前的经验。经过这次疫情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也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奋斗目标和基本遵循。我们要将疫情危机转化为目标导向的建立和目标实现的动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织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安全网”。
转危为机要从制度着手。当前,全社会都在反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得失成败,特别是对非典之后我国“一案三制”之预案与法制、体制、机制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反思,制度短板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当然,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应急管理的预案体系,领导体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联动机制、信息发布机制、恢复重建机制、调查评估机制、财政投入机制,法制体系以及组织机构、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等不可谓没有,但是,当面临新冠病毒疫情的“大考”时,还有诸多严重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制度层面存在的短板、漏洞和弱项暴露无遗。无论是预案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或者法制问题,从深层次看,都是制度问题:有的是制度真空,有的是制度瑕疵,有的是运行不畅,有的是监督阙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就是要在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深改委第十一次会议上,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项重点提升为统分结合、职责清晰、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体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法律法规完备、科研攻关协同、物资保障有力的综合支撑保障体系。这些都揭示了短板的本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指明了解决的方向。因此,下一步就是如何把“五项重点”和“三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一步落到实处,既要解决制度有无的问题,也要解决制度好坏的问题,更要解决确保制度常态化运行的保障问题,从而在制度这个源头上筑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堤坝”。
转危为机要从理念着手。曾几何时,我们呼吁正确洗手、公共场所戴口罩、聚餐用公筷、看病预约、网上办公等等,但是收效甚微。特别是我国引以为傲的“爱国卫生运动”虽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的一条经验,但很多时候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健康行为。但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每一个人,无论其是大学教授还是民工兄弟,无论是党政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成了疫情防控的身体力行者、义务宣传员、免费监督员,这是生命的教训,更是“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平战结合”之理念的力量。只有从理念上进行深层次改变,才会从根本上有行为改变的源源不竭的动力。同时辅之以舆论的引导、政策的支持和法治的推动,从而在源头上形成公共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全社会与个人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基础。我们要把握这个契机,从理念上、从意识上、从思想上、从认识上促进全社会的根本转变,从而在行动上主动求变、彻底改变和长期坚持。当然,我们更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确保这一转变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把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等理念用浅显的故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形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更要把他们对健康理念、生命意识、应急素养的认识、理念和求索的热情,转化为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建设和江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社会共识、实际行动和持续力量,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公共卫生健康理念,促进理论和行为的良性互动。
转危为机要从文化着手。文化自信和文化优势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根源所在。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文化的追求和自信受到了人为的和社会的冲击,一度出现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但是,在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过程中,却让我们在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重拾并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心、文化凝聚力、文化认同感。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显著制度优势的根本原因。在疫情防控中,上到中央,下到基层乡镇社区甚至每一位基层群众,都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满怀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是防疫物资还是生活必需品,都源源不断地驰援武汉、支援湖北。社会力量踊跃捐赠,各类企业加班加点,“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彰显了强大的独特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灾难面前,看似“各自为战”的芸芸大众却在瞬间凝聚成人民战争的“钢铁长城”。从院士到护士,从党员到群众,从干部到职工,都是抗疫战士,打响了伟大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从外卖小哥到网络大佬,从民工兄弟到科学精英,从社區党员到白衣战士,自愿无偿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尤其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湖北的340多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务人员更是为我们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精神支持,展现了中华文化超强的凝聚力。面对疫情,人民群众基于对防疫形势的理解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自觉推动形成包括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志愿者群体以及家庭和个人为一体的全民抗疫大局。无论是武汉等重点地区的长时间“封城”、全国普遍施行的社区准入管理,还是全民居家隔离、特定情况下的“14天”自我隔离,以及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社会交往限制,都得到全体民众的严格执行和自觉支持,彰显了政府和国家号令的强大执行力和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全面总结文化自信在这次疫情应对中的表现形式和重要作用,是我们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经济和社会生活恢复之外的一项更加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把这次疫情应对作为全面强化文化自信的转折点,在国际抗疫的大舞台上,最大程度构筑中国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再塑中国文化和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