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目标是普及法律知识,明晰行为规则,养成守法意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作为学校德育教师,应该利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感知规则、内化规则、践行规则,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我从三方面方面入手,探索强化小学生规则意识和规则习惯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一、遵循儿童逻辑,建立规则认知
认识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很明确,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对于刚接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规则意识的培育重点首先应该是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形成对规则的认识和发展。
例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第二课时,我从本校学生上学路上每天会看到的交通标志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标志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些标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家长并不能做到遵守规则,比如看到禁止停车标志仍然停车、随意闯红灯、进入学校区域不减速慢行等等。接着,我又安排了一个讨论环节:“这样做对不对?”我们以学生的问题引出主题,列举在上学途中儿童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如:“过马路的时候,遇紅灯但没有车,妈妈一定要拉着我过马路,对不对?为什么?”让儿童展开讨论,判断是非。最后归纳出过马路要注意的事项。由学生自己碰到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话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规则。学生在已有的交通安全规则的经验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规则认知,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可以让我们的上学之路更安全。在教学中,我呈现的是儿童亲历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是来源于生活的,而且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解决方法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遵循儿童逻辑,建立规则认知。
二、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
我们在规则意识教育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等核心价值观,懂得尊崇公序良俗。《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规则意识的培养不靠一朝一夕,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手段,我们在课堂上努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认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以《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教学为例,了解当地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除了吃年夜饭、外出拜年收红包,还有很多其他的庆祝活动。教材中呈现了“中华好传统”: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起身迎;长者与物,双手奉接。春节拜年的传统文明礼仪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虽然拜年方式与时俱进,现在有微信、电话、视频、聚餐等拜年方式,但是拜年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不能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在家个个都是宝,过度的溺爱,导致有些孩子外出时在长辈面前不懂礼貌。基于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表演各种拜年方式,来强化拜年礼仪,课堂展示的时候重点评价一般礼貌用语的使用,向他人道祝福,说吉利话等。孩子在体验性的活动中收获了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化规则认同。
三、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
有效的学校德育强调体验重于知识,践行重于言说,过程重于结果,隐性重于显性。规则与法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从儿童生活出发,使儿童在体验中感受规则和法治,而且要让儿童加以应用,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儿童法制意识的养成。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以《我们一起做》一课为例。我先通过体育课中常见的“两人三足”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将课堂搬到了室内体育馆,全班40人分五组进行比赛。学生两两并排站立,将两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用绳子在脚踝处绑住变成三足。接着,听口令一起出发,比一比哪两人最先到达终点。活动结束,学生兴致盎然,教师及时采访学生:你们有哪些成功的秘诀?你觉得下次再比赛,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学生个个有话要说,归结为以下几点:要合作;要分好工;要左右、左右一起喊口令同时走,这样才能配合好;不能抢先,要同时走,两个人搭着肩膀……学生根据实践活动得出的经验是宝贵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永远无法达成的。这一环节解决了“怎样才能和小伙伴一起做”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渗透了规则教育,学生在一起做中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合作的技能。
遵循儿童逻辑,建立规则认知,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从感知到内化到践行,提高了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