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聃一
摘 要:虽然所有的学科都可以看做为一门艺术,但是音乐却真的是个极具艺术性的学科。只可惜,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音乐有时即使作为陶冶情操的一門学科都无法发挥作用,因为除了对于专业生而言,音乐大多不会受到重视。可是学生的成长不应当是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对美的鉴赏能力也同样重要。因此,笔者也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抛砖引玉谈一谈高中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的策略,希望对高中课堂的音乐教学提供少许建议。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所以在学习音乐时,学生的整体心理是轻松的。高中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情感认知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了解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将音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世界进步的源泉是矛盾,正是因为对事物的思考与质疑,才能不断推翻、创新,建立新的事物和新的体系。从建构主义来分析,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问题情境是最常用的一种情境创设方法,但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张弛有度,既要生动、有趣,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学《孟姜女哭长城》内容时,笔者并没有急于切入主题,而是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比如这首民歌出自什么地方?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它又表达了什么内涵?由于学生已经预习了部分东西,因此知道是河北民歌,但是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学生不了解,但是学生又急于知道,那么笔者给学生介绍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二、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声乐知识和技能,一般都是老师采用范唱的形式学生跟着模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声乐课堂枯燥无味,导致声乐艺术教学出现呆板和模式化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发展。因此,声乐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声乐学习中要给学生自己理解创新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高亢的西北腔》,内容时,这节课学习的都是西北民歌,让学生通过《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这三首民歌,感受歌曲创作的风格,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西北民歌具有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的特点。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唱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的歌曲,要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作品认识表达自己的艺术审美。因此在实际声乐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声乐教学效果。
三、从旋律处入手,扩展感知体验
旋律是音乐作品最主要的部分,学生对一首音乐是否感兴趣的主观影响因素,也是根据这首音乐的旋律是否符合学生自身的审美来进行评判的。在进行音乐鉴赏时,让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旋律开始进行鉴赏是一般的教学规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音乐与人生”内容时,为学生播放交响乐曲《第六交响曲》,由于这首曲子非常出名,经常地被用在各种场景中,属于耳熟能详的乐曲,因此很多学生在听到这首旋律时就能做出反应,有的学生可以很快地说着这首作品的名字,甚至有的可以说出作者柴可夫斯基的名字和这首作品中悲怆的情感。这样,不是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或者作者的经历等相关的知识,而是通过直接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感悟旋律来获得感知,通过体验来掌握乐曲的特色,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当然在学习某些类型的作品时,单纯地依靠旋律的引导是完全不够的,如果在让学生对一些摇滚乐、黑人音乐等进行赏析时,由于这些音乐作品的节奏感十分地强烈,因此还需要通过节奏的音响感知来让学生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通过旋律,可以带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音乐鉴赏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是灵活多变、开放的。正确地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进行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挥音乐的魅力,引导和启发学生按照正确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音乐审美教育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要想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与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红蕾.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24):201.
[2]赵丽.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J].当代音乐,2017(2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