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泽勇 龚国金 马尔作
【摘 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治疗直肠癌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行淋巴结廓清术,对照组实施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观察组实施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比较两组排便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及4周时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较高位结扎具有一定优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廓清术;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高位结扎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2
直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治疗该病通常采用手术疗法,近年来,医疗技术进展,经手术治疗已可有效扫除小动脉淋巴结,但如何保留患者肛门功能及预防术后吻合口瘘、尿潴留等并发症是一大难题[1-2]。高位结扎与低位结扎是术中两种常用结扎方式,两种结扎方式对于患者肛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70例直肠癌患者,进一步探讨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1.28±4.3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49±0.81)年;TNM分期:Ⅱ期18例,Ⅲ期17例;肿瘤部位:上段9例,中段11例,下段1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2.32±3.9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57±0.68)年;TNM分期:Ⅱ期19例,Ⅲ期16例;肿瘤部位:上段10例,中段11例,下段14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
1.2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癌;②肿瘤下缘距肛缘5-15cm者。(2)排除标准:①研究期间死亡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肠梗阻者。
1.3方法
于术前对患者进行腹腔镜及X线检查,明确患者肿瘤位置,有无转移结节、腹腔积液等。两组均行淋巴结廓清术,于腹腔镜下分离壁层间隙及盆筋膜脏层,向内侧牵拉直肠,切断临近侧韧带。从右侧分开肠系膜浆膜,分离乙状结膜系膜,分开系膜至肠系膜下静脉,离断肠系膜下静脉。用超声刀沿肠系膜下动脉方向剥离血管表面组织,清扫淋巴结。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左结肠动脉离断肠系膜下动脉,左右范围为肠系膜下静脉左缘至肠系膜下动脉右缘。对照组实施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于距腹主动脉1.0-1.5cm处切断肠系膜下动脉主干,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观察组实施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在左结肠动脉下缘分支处结扎并切断血管,清扫淋巴结使血管骨骼化,在肠系膜下动脉发出左结肠动脉后的远端处结扎并切断。
1.4评价指标
①采用肛门失禁Wexner评分表[3]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时的排便功能,总分为0-20分,分值越高,排便功能越差。②比較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肠梗阻、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吻合口瘘。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排便功能
观察组术后1周及4周时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直肠癌主要由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引起,多发于40-80岁男性。该病致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受饮食习惯改变影响,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我国五大常见癌症之一。患者发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到中后期,易出现肛门痛、便频、便血、脓血便等症状。目前,临床暂未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认为该病可能与化学致癌物质、遗传、年龄、饮食、消化道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首选方法,经手术治疗后,可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
耿式鹏[4]、何俊峰[5]等研究结果显示,对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低位结扎,有助于保肛、提高患者术后排便功能,促进术后康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周及4周时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较高位结扎具有一定优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高位结扎后,周围血供来自结肠边缘动脉,易导致供血不足,且可引发左半结肠蠕动功能降低,导致患者排便功能不佳。而采用低位结扎,可保留左结肠动脉,血流灌注较好,有助于排气、排便功能的恢复。但低位结扎也有一定不足之处,有文献指出,高位结扎与低位结扎均有助于直肠癌根治,低位结扎术后恢复快,排便功能好,但术后发生性功能及排尿障碍的风险较高[6]。
综上所述,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较高位结扎具有一定优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越, 唐波, 王智.超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恢复肛门功能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 28(6):503-506.
[2] 王帅, 崔超越, 黄开敏, 等.直肠癌根治术肠系膜下动脉的处理方式及争议[J].现代肿瘤医学, 2019, 27(7):1255-1258.
[3] 赵胜兵, 王树玲, 方军, 等.国内外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现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9, 36(2):143-147.
[4] 耿式鹏, 仇有喜, 李春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J].医疗装备, 2015, 28(13):103.
[5] 何俊峰, 张明金, 赵成功, 等.低、高位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治疗直肠癌的手术疗效及术后生命质量比较[J].天津医药, 2018, 46(4):411-415.
[6] 徐景志, 吴家辅, 赵跃鹏, 等.低位结扎IMA与高位结扎IMA治疗直肠癌的手术疗效及术后生命质量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15(4):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