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镜头传播特征与建构策略研究

2020-10-21 13:02吴雅竹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建构策略

吴雅竹

摘 要:低碳镜头作为低碳影视作品的基础和重要构成元素,低碳镜头的建构是低碳影视艺术生产中的重要一环,遵循低碳美学理念所探究出的对低碳镜头的建构策略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创作者要成为身心双重健康的“低碳人”,二是创作者要遵循低碳美学理念。

关键词:低碳镜头;传播特征;建构策略

近年来,我国影视市场发展迅猛,“井喷式”的发展背后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内容虚假、荒诞离奇、制作粗糙的高碳作品也层出不穷,在这样的乱象、病象丛生的局面中,兼具抚慰心灵、陶冶情操功能的低碳影视作品更加成为当代艺术环境所迫切需要的。

根据低碳美学理念,笔者进而能推导出低碳镜头概念。低碳镜头是指外在形式和内容都符合艺术真实特质的,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或主观真实为基础条件,在与审美主体互作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能够抚慰心灵、涵养精神、陶冶情操,具有强大的心灵滋养功能并且具有人文关怀深度的镜头。

一、低碳镜头的传播特征

在电影中,导演会使用最为恰当的镜头语言使画面内容以最佳的效果传达给观众,无论是影片的剧情叙述,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或者影片的思想意蕴表达等方面都以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来。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低碳镜头的传播特征无外乎从两大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载体”;另一方面就是内在的思想意蕴,也可以说是“内容”。

(一)平实自然的镜头语言

低碳影视艺术作品,其镜头语言向来不追求夸张、媚俗和猎奇等冲击性的镜头呈现,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平实自然的传播特征。笔者将从镜头语言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来具体分析。

首先,在景别的使用上,低碳影视作品中对于镜头景别的选择往往选择使画面内容以最佳的效果传达给观众的景别。比如在纪录片《二十二》中,导演尽可能使用中景或全景镜头来表现老人生活细节,使摄影机与老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感产生的“陌生化”效果使得观众始终游离于事件之外, 从而不断产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其次,长镜头下呈现出的事物最真实、最完整的状态,比如在《江湖儿女》的破公交车上的一幕中,导演用这种近乎“白描”式的长镜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人间百态,这种近乎“摆拍”的记录,实则蕴含着导演的意图。

最后,关于特殊镜头的运用。经典电影《毕业生》结尾的镜头中,这里导演选择用长焦镜头表现,观众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焦急万分的心境,禁不住替主人公捏了一把汗,唯恐他赶不到。[1]

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与真实可信的画面内容相结合带给观众真实可感、物我两忘的美学状态,它所传达出的人文关怀意识,触动了深藏在潜意识底层的人性根基,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

(二)深厚的思想内涵

根据低碳美学原理可以说,低碳镜头能够对主体心灵和情感产生陶冶和净化作用,而这种陶冶型自由情感是如何诱发的呢,我认为与低碳镜头所表达的深厚的思想内涵不无关系。

大多数的低碳影视艺术作品都蕴含着人文关怀情感,饱含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和反思。比如口碑电影《我不是药神》使观众产生同情和共鸣的自由情感,是符合人性真实和理性真实的,引起一种观众对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积极的审美性关照。

总体而言,低碳镜头是符合客观真实这一主要特质的,通过平实自然的外在表现手法和再现人性真实的内在形式相结合,进而使观众调动情感和思想,激发观众产生陶冶型自由情感。

二、低碳镜头的建构策略

研究低碳镜头的建构策略,自然要从它的生产创作这一首要环节开始。作为生产创作低碳艺术作品的主体,传媒艺术工作者在低碳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中有关键性作用。

(一)具备一定的哲学功力和思想智慧

传媒艺术工作者如果想创作出思想丰厚的低碳作品来,单凭自己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生活敏感性是不行的,还需要建立在生活、社会、历史、人性具有深刻的体验和独到的理解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创作者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力和思想智慧。也就是说,创作者首先就是具有精神觉醒意识并实现身心双重健康的“低碳人”。因此,当代的传媒工作者不仅有一定知识修养和理论高度,同时也要具备对人生的思考和洞察人性的反思意识。

(二)遵循低碳美学理念和低碳艺术理论

低碳镜头的生产创作必须是遵循低碳美学理念和低碳艺术理论,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其中最需要精通的就是构成低碳艺术文本美学特质的四种艺术真实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作为低碳艺术文本充要条件的客观真实的本质内涵。首先,我们需要对这种四种艺术真实有更为清晰地认识,才能更好的把握它们。再次,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对低碳镜头的建构也可以通过这两种机制完成。

客观真实是低碳艺术文本的本质特征和充分必要条件,它遵循真实的人性逻辑,激发审美主体陶冶型自由情感,对审美主体身心健康具有建设性。[2]只有到达客观真实这一层面,才能激发审美主体的陶冶型自由情感,可以说,客观真实是影视艺术作品最终的目的和归宿,但是客观真实不能单独存在于低碳艺术文本中,即需要通过直观真实路径和主观真实路径这两条路径完成。

第一,直观真实路径。从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到客观真实是建构低碳艺术文本的一条基本路径。

在这一路径中,创作者首先要做到生产出无限接近于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能够在第一时间观众注意力和亲切感的直观真实或超直观真实镜头。客观真实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完成直观真实并不代表一定能够成为低碳艺术,直观真实和客观真实二者并存的才是低碳艺术文本,也就说要想完成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这条基本路径,需要注入人性的意蕴。这里的人性不是一般的、抽象的、虚假的人性, 而是本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性。比如在电影《集结号》中,当文弱书生王金存第一次狙击面对两个血肉模糊的士兵时,他吓得浑身哆嗦,不敢睁眼。其表现出恐惧、懦弱就是本真人性的自然流露,蕴含着人文关怀情怀和对生命和现实的审视。因此在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的建构中要格外注重人性真实。

第二,主观真实路径。即建立在主观真实的基础上借助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展现出人性的奥秘、现实的审视和关照,借此实现客观真实,从而完成对低碳镜头的创造。

主观真实更重视真实的自我理想和自我情感表达,这种真实是基于艺术家情感的真实,简单地说就是在感官上是“假的”,但是仔细体味过后能够感受到它是“真实可信”,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张以庆的纪录片作品《幼儿园》来理解,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就是真实性,但《幼儿园》中的对孩子采访的镜头特地加入了导演的主观化,在孩子们接受采访时大谈国内政治时事等镜头中,孩子们的回答俨然是“成人化”的思想表达,这与观众所期待的无忧无虑的孩子世界不同,但是这是符合主观真实的,并且引发观众对现实社会的审视和思考,进而达到客观真实。这就是低碳镜头的第二种建构机制:主观真实路径,即从主观真實到客观真实的建构。

至此,通过学习低碳美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研究大量的低碳影视作品可以总结出:低碳镜头的传播特征突出表现为平实自然的外在表现手法和再现人性真实的内在意蕴两大方面,其建构则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创作者要成为身心双重健康的“低碳人”,二是创作者要遵循低碳美学理念,特别是通过“直观真实机制”和“主观真实机制”完成对低碳镜头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杨晓红.《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 [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01.

[2] 马立新.《低碳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页.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建构策略
企业类微信公众订阅号的传播与运营
论叙事视角下的新闻编译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浅析当代影视剧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特征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