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杏花
摘 要: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努力创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语言环境;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让语文课程变得丰富有趣,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学语文学得有滋有味,这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应追求的目标。
一、以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灵活运用插图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新教材几乎每一课都有一幅或几幅彩色插图,生动、形象、具体,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唤起表达的兴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牧童》,我首先让同学们看插图说一说图画里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教室里頓时举起的高高的小手,想马上把自己想到的表达出来,大部分同学都想象合理,表达清楚。文怡讲道:“我看到一个刚刚归来的牧童悠闲地躺在草地上,好像在向月亮姐姐问好!”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我便找到了一首乐曲《牧童短笛》,为学生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看着生动活泼的画面,听着老师朗诵的《牧童》,很快就进入了一个美好、有趣的童年生活中。
二、以教师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它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意蕴。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语文教学这一渠道,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时代精神、民族的道德准则汇聚在一起,培养锻造一代新人。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如:我在教《山中访友》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山中访友实际是进山看景,学生都从预习中了解到作者把山中的美景比作自己的朋友,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走进了美景中,从读悟中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到了大自然的声音。当学生读到第一、二自然段时(出门时的情景),我马上让学生找到表达作者心情的词句“带着满怀的心情”“与微风撞了个满怀”,学生开始没有体会到其中的韵味,于是我又示范给学生,聪明的孩子一下子接受了,开头就弄了个心情舒畅,在接下来的感悟中就水到渠成了。
三、以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没法比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推进鼓励教材的多样化,教材内容生活化且赋有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会用自己的教材。
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这篇课文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在上学期我们学过关于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生活的场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因此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这次的学习让学生的情绪马上就进入了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学生的情绪随文章的表达,情感越来越丰富,我都被学生的情感所感染和熏陶了。在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课文训练重点来学习——抓关键词句,表达情意。课堂上学生都能够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去母亲的“恨”,思念母亲的情感。
四、让朗读来抒发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抒发学生情感的训练手段。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难忘。如今即将离别,心中有万分的不舍。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我让学生将文中连续的几个“每一”读得语速平和,淋漓尽致地抒发学生的强烈情感,极富感染力,再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使学生产生了共鸣。
五、让表演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创造性表达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我经常引导学生演一演,如:我在教《杨氏之子》一文时,引导学生演一演,再现文中的情节,表达出了杨氏之子对客人的尊重和委婉的应对,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少年出现在语文课堂。就这样在师生愉悦的状态下,共同展现更加积极的状态,创造性地表达出了情感。
总之,教育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永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