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义伟
摘 要:学习是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不断地吸收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學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学数学科,有着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与规律性,如果教师把这些规律告知学生,不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那么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建设也只是东拼西凑的过程,对数学知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求学即求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探究中不断地提高进取。因此,本文以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中“图形与几何”为例,分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段;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受到教育后,可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新课程改教育理念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一种要求,它包括引导学生的提出实际问题、搜集实际信息、观察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参与探究的重要能力和前提。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驱使学生更自主地去学习数学知识,这也对教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班级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兴趣去出发点,在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趣味性的数学知识探究活动,进而让“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例如:教师教授“三角形”时,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动手能力,因此,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就应该开展“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随机画出多个三角形,并通过量角器或把三角形的角剪下来拼在一起,亲自动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趣味性的实践操作探究活动,不仅学生亲子动手探究掌握的数学知识会记忆的更加牢固,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学”的权利、给予学生“想”的时间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但又会马上说出答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在被动地跟随教师教学思维活动的状态,长时间被动地跟随状态,会让学生的精神产生疲惫感,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很难集中,还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想一想”,这段时间,即是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例如:如(图一),求阴影部分面积,一些教师会直接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像这类的问题,两个对角面积之和相等,即阴影面积S=30+20-24=26cm2”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过程,对此题型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一旦已知条件有所改动,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没有解题的思路。
三、注重学生“尝试”的过程
“探究”,它是学生学习时的活动过程,更是学生思考后的尝试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会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尝试”的过程,鼓励学生要关于“尝试”,不要畏惧“尝试”后的错误,要勇于面对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学习能力。例如:如(图二)两个正方形相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尝试着去画辅助线,如(图三),得到平行四边形ABCD,发现,ADB与ACD等底等高,因此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又发现,两个三角形有共同的面积②,因此可以得到三角形①与③的面积相等,阴影部分的面积与ABD的面积相等,即阴影面积等于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S=6×6÷2=18cm2。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索
时代的发展,呼吁人们合作共赢,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制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在学生合作探索时,有共同的目标,却要有明确的分工,不同的任务,这让可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同时,同组成员的意见也会给予其他人启发,使他们可以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探究学习能力共同提高。例如:在“图形与几何”例题中,一些学生的想象能力较差,不能想象对图形进行联想而有效地画出“辅助线”来解题,但,小组合作后,其他学生画出“辅助线”,并一起交流讨论,学生在听的时候,也会有所启迪,慢慢地理解画这条“辅助线”的意义,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以“好”带“差”,实现共同探究,共同提高的教学新局面。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自主探究”是小学新课改教育理念中重要主题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学”的权利,给予学生“想”的时间,注重学生“尝试”的过程,同时要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德国.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学刊,2020(12):26-27.
[2]余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的研究[J].学刊,2020(0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