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更要注重思维的革新与方法的转变,要在先进经验的带动下,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对此,本文也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找寻具体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过往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大都固守传统教学思維,延用传统教学方法,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容易出现经验主义惰性的诟病,那么便导致了教学的展开存在一定的落后性与滞后性,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谈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如何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游戏教学法,构建课堂教学情境
相关数据表明游戏是当前初中教育阶段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是在英语教学的展开中,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们认为英语是比较容易出现偏科的一门学科。那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首先是英语本身的特性带来的学习难度,其次是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到位。对此,我们认为,想要扭转这一局面,最先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更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那么通过构建教学情境,展开游戏教学的方法便能够很好地达到目的。
在教学相关的英语知识时,我们主张构建生活场景,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课堂学习。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构建了超市的主题,分别由学生扮演超市店员与超市顾客。同时为了情境构建的真实程度,我们借助于多媒体对其进行辅助,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真实。此外,在对话的内容上,我们放宽了要求。以往角色扮演教学,教师对学生对话内容的限制比较多,使得学生的表现更像是照着课本阅读一样,但其实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认为英语学科首先是一门语言,那么对于语言的学习首先在于运用,能够通过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对此,角色扮演中我们不限制内容,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能够想起来的单词、句子都拿过来,以此来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只要学生敢于迈出这一步,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英语的自信和兴趣,并在自信和兴趣的导向下,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日渐成熟,并不断走入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同时利用视频、声音与文字展开课程。在教学的形式上更丰富,在内容上也更有趣。尤其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我们更强调的是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过往教学中过渡追求分数的方式,容易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变成纸上谈兵,即便在需要应用英语的场合,也不敢用,也不会用。那么,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便在于此,要加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将纸上英语变为口中英语。
例如,在初中英语听读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听不懂也不会说。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播放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英语对话,如英语采访、英语讲座,英语电影等。那么这些英语素材与教材内的区别在于更加的真实,是实际生活下的英语表现形式,学生通过长期积累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技能。此外,多媒体的运用相较于传统课堂也更具趣味,当一节英语课的开始或者经过是以英语电影的形式来展开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过来了。那么,教师在进行引导便可以事半功倍,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分层教学,进行培优补差
前文中曾谈到英语是一门容易出现偏科的学科,那么造成偏科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是英语本身的难度,二是学生个人的差异性。而学生个人差异性又分别体现在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习态度的差异性以及学习方法的差异性。那么当教师面对这些差异性时,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便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然后根据差异性制定分层教学法,通过培优补差来提高教学效率与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在布置英语课后作业时,我们对作业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在传统作业方式的基础上分类为基础练习与进阶练习。那么基础练习更多的是强调英语学习的基础以及英语知识的前后关联性,通过基础题型帮助一些学习基础差且不具备正确学习方法的学生进行自我提升。而进阶练习则多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亦或是近些年来中考的高频考点,此类训练主要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通过对进阶训练的掌握来提高此类学生的能力,帮助他们进行二次提升,从而更好地面对来自中考的挑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游戏教学法,构建课堂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开展分层教学,进行培优补差等一系列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英语学科的特性、初中生的特性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出英语教学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兰芹. 浅谈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 文理导航, 2012(13):31-32.
[2] 毛小菊.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 中学生英语, 2014(14):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