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0-10-21 13:54吕洪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手思维能力培养

吕洪

摘 要:教科版科学教科书一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中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能力、探究精神及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加强活动的指引与方法的指导,在课前、课中、课后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动手;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中,王老师执教了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一课,引起了我对科学课中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使用恰当的方法,而课堂教学是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既要渗透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更要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重引导,重科学的过程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能力,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探究活动,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王老师在教学中做得很到位,她没有以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王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较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特征,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观察活动,区分出生的马铃薯与熟的马铃薯的颜色、硬度、气味等不同。第二个活动是观察生的猪肉变成熟的猪肉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细心观察,捕捉生肉变熟肉的过程中有些什么特征变化。这两个活动,一个静止观察、一个动态观察,老师都处于引导地位,一切主动权都交给你学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从这两个活动中来观察,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候伴随有以下思维品质产生:

(1)独创性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是的,王老师为学生准备材料齐全,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研究基础,学生的主动性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了。如:当老师抛出第一个活动时,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没有老师的讲解,全部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研究出了生的马铃薯与熟的马铃薯的特征。并能运用研究的成果去举一反三,进行分析生肉变熟肉的各种特征变化。

(2)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夠全面看问题,能够看到事物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能够抓住一般的、关键的问题,但又不忽略与问题有关的一切重要细节。学生在两个活动中能够前后建立联系,把特征对比运用,从一般到具体,从片面到整体,逐渐体现。

(3)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实验操作中运用实验器材熟练,在自己动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熟能生巧。课堂听讲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

思维品质的体现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想象的发生,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以上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看”、“摸”、“捏”、“切”、“闻”、“尝”、“剥”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每一节科学课中渗透科学素养,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思维,就是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是教与学的结合点。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相互感染,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2)活动中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教师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做好一些示范工作,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王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时:探究生的马铃薯与熟的马铃薯的特征时,明确探究方法,“看”、“摸”、“捏”、“切”、“闻”、“尝”、“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考在这一探究方法下总结探究的特征。在第二个探究活动时:探究生的肉片和熟的肉片的特征变化时,通过一个短视频提醒学生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明确为了仔细观察到生的肉片与熟的肉片的特征,每隔两分钟夹出一片肉,以便于细致观察与比较。

(3)活动后延展学生的思维提升。

思维活动贯穿在科学教学的全过程,课上的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但课后的延伸训练也必不可少。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最后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课后的探究任务,鸡蛋是几分熟更好吃更有营养,激发了学生课后延展性思维训练,便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新课程标准》

[2]《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用书》

猜你喜欢
动手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