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小故事,活化课堂大教学

2020-10-21 05:23顾梦亚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顾梦亚

【摘  要】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略显枯燥与乏味,小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数学的激情,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教学手段。巧用数学小故事,活化课堂大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融入小故事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小学生乐于学习,活化课堂。

【关键词】  小故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强劲的吸引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他们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小学数学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巧用数学小故事渗透数学知识、思想与文化是一个新颖的教学手段,教师需结合具体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讲述小故事,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趣味元素与活力,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与期待。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诱发好奇心理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关系着整节课的成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所授内容,精心选择形象多样、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知识,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诱发他们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渴望,分析故事中出现的重要信息,提取数学元素,全力推动新课教学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故事导入法,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唐僧师徒四人的动画形象,讲述:同学们,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教师边讲边播放课件,简述故事内容:有一天特别热,唐僧师徒四人汗如雨撒,孙悟空自告奋勇去化缘,一会儿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八戒馋得口水直流。悟空提议每人吃西瓜的1/4,八戒表示不同意,他认为自己个子大,要吃西瓜的1/5,其余三人都大笑起来。此时,教师停止播放故事,询问:为什么大家听完八戒的话后都大笑?你们想知道原因吗?由此顺利揭示新课。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将新课课题巧妙融入到故事中,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能够诱发他们的好奇心理,使其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渴望,推动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二、应用故事创设情境,提升参与程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才能够让教学效率变得更加高效。要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应用小故事创设良好情境,将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数学故事中,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呈现故事内容,无形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升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

在“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狄青扔铜钱》这一数学小故事的动画视频。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北宋大将狄青奉旨征讨南方叛乱的事情。出发前,狄青命令士兵设立一个神坛,对全体将士说:我把手中的100枚铜钱扔在地上,假如钱面全部朝上,神灵就会保佑我们打胜仗。结果,铜钱钱面全部朝上,狄青也带领将士取得战争的胜利。此时,教师设疑:从可能性角度来看,铜钱钱面全部朝上,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竟然发生,大家知道狄青是怎么做到的呢?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入数学小故事,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可能性这一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创设数学探索情境,提升了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了他们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借助故事讲解知识,促进新知内化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很难引发学生主动关注、探索与研究,特别是一些难点知识他们不易透彻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故事讲解知识,将难点、重点与疑点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带领学生品味故事寓意或内涵,使其初步构建知识表象,以此转变知识的呈现形式,且显得趣味性十足,最终辅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以“因数与倍数”教学为例,教师先讲述数学小故事:在太湖边,一个小渔村中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3月1日开始打鱼,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一条规矩,老渔夫连续打3天休息1天,年轻渔夫连续打5天休息1天。一位朋友想同时看望他们,挑选哪一天最合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思考和讨论,即为寻找(3+1=4)与(5+1=6)的最小公倍数12。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利用12个小正方形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指导他们动手操作,用小正方形拼接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使其在数形结合中知道两者的“互为”关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数学小故事讲解知识,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奇妙和有趣,产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使他们掌握了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练习环节运用故事,实现顺利解题

练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环节,是反馈与检测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对枯燥单一的练习题通常不感兴趣,不利于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尤其是一些应用题难度较大,他们处理起来更是有一定的厌恶情绪。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练习环节合理运用故事,将练习题融入到数学小故事中,吸引学生主动解题,并提高他们的做题效率。

比如,在实施“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教师可在练习环节运用“国王分饼”的数学小故事:一个国王有4个儿子在山上习武。一天,国王带着美味的大饼看望他们,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老大1块;老二比较馋,想要吃2块饼,国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老二2块;老三比较贪心想要吃3块饼,国王将第三块饼平均分成6份,给老三3份。这时老实的老大说:四弟最小,应该给他分4份。国王将第四块饼平均分成8份,给老四4份。老四十分高兴,认为自己得到的饼最多。呈现问题:你们认为谁分的饼最多?学生将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积极投入到思考与解答中。

如此,教师在练习环节运用数学小故事,能够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解题活动当中,使其进一步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用分数性质来解题,借此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巧用故事拓展教学,灵动学生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与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使其深化掌握知识。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巧妙运用数学小故事拓展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从其他方面学习数学知识,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愉悦与轻松。

在开展“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小故事《财主和帽子》拓展教学,简述故事:有一个财主十分贪婪,一天拿着一匹好布料让裁缝做帽子,他觉得做1顶帽子很浪费,询问裁缝是否可以做2顶,裁缝一看财主表示可以。财主见裁缝回答得很爽快,认为做两顶帽子布料也用不完,害怕裁缝占便宜,又追问做3顶是否可以,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可以。最后,财主一直追问到10顶,裁缝也表示可以。当财主取帽子时,发现10顶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设问: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可以,2顶帽子也可以……10顶都可以呢?引导学生从正反比例的视角思考和表述。

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了数学小故事拓展教学,将课堂内外有机整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与意义,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中巧用小故事优化大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教师需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内容引入适当的数学小故事,使其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激发其主动性,使其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朱曉虎.借助数学故事,点亮精彩课堂——故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探[J].小学生(中旬刊),2019(06):32.

[2]贾建波.有故事更入味——小学数学课堂“故事教学”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9(47):95.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