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银
【摘 要】 课堂上教师创设有效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能使儿童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而转变学习方式,最终获得主动、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有效情境;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要通过创设融智、美、趣一体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于情境中感悟数学思想,揭示数学本质。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有效情境,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灵魂
在数学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着我们前行。纯粹的逻辑演绎会使学生对数学生厌。而有了情境的介入,就能揭开数学抽象、晦涩、深奥的面纱。鲁洁教授曾评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使符号的认知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解决的是一个难题。”情境教学理论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与他朝夕相处的,而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上、课堂上、试卷上,这样的数学才是真实的数学,是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灵魂。情境教学课堂上,一个个充满智慧、生动有趣的情境的运用,激活了课程的内在活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握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本质。创设有效情境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精心选取情境素材,合理设计情境过程,智慧调控情境实施,以儿童为本,以情境为翼,乃是情境数学课堂魅力之所在!
二、正确的角色定位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
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要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争做人格魅力型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执着的追求、博大的爱心、幽默的话语、正义的形象等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启航。
笔者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在学生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之后,我照例让他们说说这些口诀平时有没有听说过?学生联系“孙悟空打妖怪”这一情境,想出了“孙悟空看到了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提起棒就打”“孙悟空在炼丹炉里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说着。可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愁眉苦脸地说:“我现在看到‘7就头疼,我爸出的怪题可难倒了我:鸡和兔同笼,数头有7只,数脚有20只,问鸡兔各几只?”这个问题不解决,这孩子准会闷闷不乐一整天。于是,我提议让大家都来想办法。各小组纷纷行动起来,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当中。这时,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全是兔的话,四七二十八只脚,全是鸡的话,二七十四只脚,20在它们之间。”我一听,乐了,用上了刚刚学的乘法口诀,恰是我下面需要展开的教学内容,好!有的同学说:“我画图来解决,从兔是1只起,鸡有6只,二六十二,12+4=16,脚不够20只,继续。兔有2只,二四得八,鸡有5只,二五一十,10+8=18,还不够,继续……”这个同学能有序思考,还复习了前面学习的乘法口诀,也很好!有的同学说:“我画7个圆代表7个身体,先给每个身体画上2只脚,这样就全是鸡了,二七十四,20只脚比14只脚多了6只,要把一些鸡改成兔,一只鸡改成一只兔要多添2只脚,6里面有3个2,把3只鸡改成3只兔就成了。”瞧,多么富有创意的想法!虽然我没有按照既定的教学流程,但孩子们思考时学以致用,既解决了难题,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充足的探索空间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障
李吉林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情境,能让学生快乐地伴随形象,进行积极逻辑推理活动,将认知和情感活动融合起来,启迪学生数学智慧。”为了达到这一预期效果,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实践、验证等,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绝不越俎代庖,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顺序》时,笔者创设了数娃娃排方队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百数表中“藏着的有趣秘密”。一番思索之后,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得异常激烈。在得出每行、每列数的排列规律之后,孩子们又斜着看,发现左上往右下斜,相邻两个数相差11,而右上往左下斜,相邻两个数相差9。很快有学生提出疑问:同样都是斜着看,为什么规律不一样呢?这是个有深度的问题,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又把它抛给了孩子们。教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大家陷入了沉思。这时有学生小声地嘀咕:“可以举例说明吧。”我们请他说说看:“右斜的数以41为例,41下面的一个数比它多1个十,是51,而51后面这个数,又比51多1个一,很显然,41右下的这个数要比41多1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多11,就是52。而左斜的呢,下一个比上一个多1个十,而前面一个又少1个一,所以实际上是多了9个一,就是多9。”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我又适时引导他们探寻其他有趣的规律。孩子们七嘴八舌,一发不可收拾。这里,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们先横着看、竖着看,再斜着看,最后自由观察,加深了对百以内数的认识,提高了探索规律的能力。教师无需过多干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都能吸引着学生兴趣盎然地探讨下去,即使是低年级的课堂,照样精彩纷呈。
四、自主的学习能力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
钱伟长先生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关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在丰富理解知识的同时,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以提升,为学生的可持续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二)》,笔者先创设了生活情境,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布置教室做纸花: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红花有多少朵?由于条件较多,有学生提出用画图法帮助理清数量关系。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画起图来。交流时,学生的表现让我始料未及。首先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用实物图来表示的方法,但遗憾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画完,来不及了。接着,有学生展示自己用符号来表示的方法,很显然,这种方法比较快。通过比较两位同学用符号表示的作品,大家一致認为其中一个同学画得更好,因为他注意了一一对应。可是,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绿花有50朵、100朵,用圆、三角形来表示会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很快就有学生想到了画线段图来表示。难能可贵的是展示时他还能边讲解画法边介绍好处:不再一个一个画了,而是用一段来表示,这样比较快。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还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情境学习范式的实施变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角色定位、充足的探索空间、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儿童的数学学习融在美、智、趣一体的情境中,通过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活动,使数学素养更为深沉、扎实,从而能使儿童获得主动的、持续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育研究,2015(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