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元
摘要: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而且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对策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对策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性工作。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产生了明显的成效。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具备了更多自我展示的空间,这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真正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
一、小学数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众所周知,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并能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相互配合之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常会受到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老师未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空间,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过于死板。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个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进而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内容当中,长期如此,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会失去了热情,数学思维能力自然也难以形成。
1.2难以突破惯性思维定式
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本身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的真实需求难以有效把控。然而,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件长期且困难的工作,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成效。教师极有可能在此过程中放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接受方填鸭式数学教学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一时间也难以突破惯性的思维定式。
二、教学方案的完善和丰富
2.1完善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此背景下,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基础教学方案上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不断的融入新的教学元素,从而有效弥补先前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缺失和疏漏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学习《搭配问题》这一章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入比较经典的案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搭配知识。其中,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十分适合引入到本章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小学生展示有关田忌赛马故事的小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思考田忌是如何进行赛马安排,以及他这样做的目的。观看结束后,由老师抽取同学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进一步高度集中于教学内容,也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2丰富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效的借助情景教学模式的帮助。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再感到陌生和胆怯,从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负数》这一单元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从前未接触过有关负数的数学知识,对负数还比较陌生。此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对负数产生一定的了解,数学老师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负数用多媒体工具展现出来。其中包括天气预报中出现的-5℃,-12℃等,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进行数据的计量,并把计量结果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负数概念知识,还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并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2.3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应该重视奖励机制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個人的价值,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后,需要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完成效率较高的学生将会受到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奖励机制真正的发挥作用。
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将来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在此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提高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将来数学思维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友润.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06):11-12.
[2] 陈修户,陈娜.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