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溪谣
摘要: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宗教信仰、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的生动写照,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宁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文化中,伊斯兰文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两种服饰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国家、民族和历史等原因又存在许多差异。宁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的服饰文化异同,既体现了回族服饰文化对伊斯兰文化的尊重,又展现了回族服饰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是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和谐融合。
关键词:宁夏回族女性;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文化
一、回族女性服饰文化概述
回族服饰文化是座积淀优厚、历史悠久、灿烂夺目的宝库。回族女性服饰作为回族的物化符号标识,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着回族人的审美理念,也凝聚着回族人的精神品质,承载着回族自形成以来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宗教的深刻内涵。
二、两种服饰文化的不同点
(一)服饰样式的不同
面纱和头巾是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人们谈及阿拉伯人总会想到阿拉伯女郎神秘的面纱。沙特阿拉伯法律明确规定女子出门必须佩戴面纱,其他国家中则属于个人选择。随社会发展,阿拉伯女性的面纱逐步改良出许多类型:hijab,遮住头颈,但露出脸部,有许多不同款式和颜色。niqab,遮住大部分脸只露出眼睛周围。Burka,遮蔽最全的头巾,它遮住了整个脸部及身体,只在眼部留一些网眼让人看到外面的世界。al-amira,一般有两块头巾,一块是棉或涤纶做成的头巾把头发全部罩住,另一块是直接往头上套的管状头巾。hayla,矩形状的长头巾,包住头部然后搭或系在肩上。khimar,一种更像披肩的长头巾,披下来会到腰部,遮住头发、颈部和肩膀,露出脸部。最后一种是chador,为伊朗妇女外出时所戴,基本上就是披风。现如今头巾款式繁多、色彩绚烂,并在头巾适当的地方缀以珠子和饰物,缠法分为普通式、辫子式、花瓣式等。
盖头是宁夏回族女性服饰最突出的特点。宁夏多数回族女性的盖头更偏向上述的al-amira,先用一个头罩(帽子)包住头发,然后再戴上一层长巾披到肩止,颔下扣扣,遮掩头发、两耳、脖颈,露出面部。一般老年人的盖头较长披到背部和胳膊,少女和中年女性的盖头较短,遮住前颈,长至肩部。[1]质地有棉质、丝质、麻质、化纤数种,有的纯净朴实不加修饰,有的配珠链嵌金边看上去华美富丽,还有的绣以花草图案,雅致清丽,总体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素雅秀丽、清新悦目的审美价值取向。除盖头以外,不少宁夏回族已婚妇女也有戴白色或蓝色无沿圆帽的习惯。
长袍是阿拉伯女性最传统的服装,有许多风格、款式、颜色和穿法,有一件式套头的,有大衣款式开前扣或暗扣的,有双层布料或在正面加一片内里的,也有连帽的。以直线、宽松、略长的剪裁为主。阿拉伯穆斯林女性外出喜欢穿普遍流行的“阿巴娅”黑袍。“阿巴娅”虽看起来款式简单没有线条可言,但从面料的普通黑布、棉麻、人造丝再到纯丝、绸缎;从裙摆装饰的亮片、珠子、水晶再到碎钻;以及袖口机器缝绣或手工刺绣的花样,都是天壤之别。上乘的“阿巴娅”高贵精美、标价极高,穿起来轻盈舒适,没有丝毫负重闷热之感。
宁夏回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以大襟为主,一般为立领,右开襟,装饰内容丰富,如在衣服上嵌线、镶色和滚边等,有时还在前胸、前襟处绣一些兰草、竹子、梅花等植物图案,体现了宁夏回族穆斯林女性服饰中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还有一些回族老年妇女喜欢穿“长衫子”样式和普通大衣相同,领口紧凑,下摆较宽,长度到小腿。年轻女性的服饰则呈现出时装化倾向,许多回族姑娘长袖的宽松上衣配一件纱质长裙,显得端庄素雅、秀丽明快。
(二)服饰色彩上的不同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种颜色。中国史籍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的记载。阿拉伯人认为白色纯净、圣洁;黑色深沉、庄重、神秘;绿色则代表生命、和平与神圣。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也受此影响,服装多以黑色为主,白色的头巾最受欢迎。“色尚白,本色也。爱绿,天授万物之正色也。不用红、黄。红,艳色也;黄,僻色也。”[2]伊斯兰教对黄色和红色的使用多有限制。
尽管伊斯兰教如此崇尚黑白两色,但宁夏回族女性戴黑白盖头的却不多,大部分只是老年妇女。在中国,历来红色、黄色都是权贵、喜庆、吉利的象征色。婚礼、庆典、节日都用红色,而黑白则多用于丧葬、刑场,表悲苦、严肃和灾难。因此与阿拉伯穆斯林女性结婚时喜好金色、银色礼服不同,回族新娘多穿红色礼服戴红色纱巾,贴红色窗花,延续了传统文化中尚红的心理。甚至在农村依然有许多老人认为白色婚纱不吉利,并且是西化的象征。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民俗对宁夏回族女性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服饰起源不同
1、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的起源
在阿拉伯半岛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大袍比其他任何式样的服装都更具散热护身的优点。强烈阳光的照射使布料温度升高,但大袍不贴身,所以在里面会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使人体感到凉爽。[3]此外,沙漠地区多风沙,大袍还能起到遮挡风沙,防紫外线的作用。可以说自然坏境很大程度决定了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的起源。追溯阿拉伯穆斯林女性面纱的历史来源,历史学家们一致认同这个习俗最初源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其中要求贵族女性包裹头部以便与下层女性区别,后来阿拉伯人照搬了这种思想。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上生活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女性也是戴面纱和头巾的,在伊斯兰教到来后,戴面纱和头巾的风俗习惯恰好迎合了《古兰经》中遮蔽羞体的规定,于是这项风俗习惯就在阿拉伯穆斯林女性中传承下来,并逐渐成为阿拉伯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
2、宁夏回族女性服饰的起源
宁夏回族女性服饰起源于唐高宗永徽二年进入中国的回族先民,这一时期的回族先民服饰上保持着“蕃客”的外部特征,具有鲜明的阿拉伯特色。到了元朝,虽依旧保持了阿拉伯、波斯为主導的服饰特色,但已开始吸收当时的主体服饰文化,同时又借鉴了一些其他族群的服饰元素。明代回族服饰经历了分水岭的变革,禁止“胡服”的强制政策迫使回族人改穿汉装,智慧的回族人顺应不可逆转的服饰本土化,但保留了一些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使得回族服饰得以延续发展至今。[4]追溯宁夏回族女性的“盖头”,可与“幕离”联系起来。幕离,面衣和帽子合为一体的遮头物,形制较大,除遮住脸面,还可障蔽身体,源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流行于隋唐时期。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盖头的原型最初起源于周代,最早是遮面,人称面衣,约至魏晋南北朝时,变为遮盖整个头部,在唐代时有了“盖头”这一名称。
三、两种服饰文化的相同点
(一)鲜明的宗教色彩
宁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共同遵循着伊斯兰教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宗教特征的服饰文化。依据《古兰经》24章31节的经文,伊斯兰教法规定妇女除手足外,其它部位均属羞体,须遮蔽以示纯沽,伊斯兰教国家多遵守此制。宁夏回族女性赋予服饰宗教意蕴,使之成为一种对宗教教法顺从的实践。回族女性服饰文化是民族风俗与宗教教义结合的成功范例。在某种程度上,两种服饰文化都把民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联系在一起,共同体现着穆斯林虔诚的信仰和神圣的生活方式,都是伊斯兰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信仰的一面旗帜,使宗教信仰的表达变得更加鲜明起来。
(二)注重服饰与道德的联系
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是衡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准。伊斯兰教在人们的穿着上导人至善,讲究中正之美:一强调服饰必须遮盖羞体,二反对奢侈浪费,三反对男女不分互相模仿,四强调衣饰必须庄重。女人的衣着表现出整洁大方,心地纯洁善良,仪态庄重有教养。[5]虽然宁夏回族女性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的颜色和款式各种各样,但都符合内心健康、思想淳朴,避免奇装异服、心理病态的道德要求,展现出伊斯兰的人性之美、和谐之美、中正之美。服饰文化体现道德要求,道德要求又指导服饰文化,因此两种服饰文化都十分注重道德与服饰的联系。
(三)相同的功能
随着社会发展,服饰的审美功能日趋突显,但在回族女性服饰文化和阿拉伯穆斯林女性服饰文化中,遮蔽身体的功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伊斯兰教认为,人穿衣服无非是蔽体、御寒和装饰,而遮蔽“羞体”是首要目的,是人类文明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其次,两种服饰也都是出于防护身体的需要。伊斯兰教兴起前后的阿拉伯半岛,多沙漠、戈壁,天气酷热,因此阿拉伯女性的头巾和面纱既防风沙又遮烈日,客观上起到了遮挡尘土、阻挡紫外线伤害的防护作用。同样地,宁夏回族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戴盖头与环境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风沙或是暴晒的天气里,经常能看到围着头巾的回族女性劳作于田地间。
四、结语
服饰作为一种符号,是民族文化的承载体,体现一个民族的个性和文化内涵。从宁夏回族女性的服饰文化中,可以感受到回族的精神气质、审美追求和价值理念。在与时俱进中继承发展宁夏回族女性服饰文化,体现回族服饰的进步性和艺术性、展示回族优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质,是促进民族发展与繁荣的要求,对历史传承、文化交融起到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楠.对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探析[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0(9).
[2]李安辉.伊斯兰社会妇女戴盖头习俗及其文化内涵[J].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2000(2).
[3]李茜.歷史性和共时性视角下的阿拉伯服饰特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J].外国文艺研.
[4]李铁.陕西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分析[J].西部文化,2010(36).
[5]马义哲.阿拉伯人的服饰与节日[J].文理学科研究,2013(3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