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
摘要: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处于民族地区的贫困地区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区脱贫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能否以坚定的决心、明确的思路、得力的措施,成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十九大;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加快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各民族同胞都能与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同频共振,铸牢各民族同胞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识、共享现代化发展成就意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打下经济基础。[1]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普遍滞后,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民族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是否能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二○二○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区脱贫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否以坚强的决心、明确的思路、得力的措施,成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下面谈一下我对民族地区突出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基础差,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在经济政策上的倾斜,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少数民族地区在收入、消费、投入等各项指标上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
(二)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然情况比较差,基础设施发展落后,特别表现在交通设施和通讯设备上,公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西部山区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建设施工难度大,通讯设施建设发展较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明显。
(三)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低,经济效益产出低。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多为的主要农牧区,主要以种植业、采矿、原料工业等第一产业为主,经济效益产出低,产业结构落后,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产业结构相比,差距巨大。
(四)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意识比较欠缺。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多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协调。近年来随着对环保的督查力度加大,一些污染企业,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纷纷来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给这里环境带了破害,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资源相对缺乏
我国民族贫困地区多集中在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自然环境复杂且多为远离城镇分散居住,交通不便,泥石流、洪水、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些贫困地区抗风险能力差,若遇天灾人祸,极易造成贫困。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民族地区(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农村贫困人口为1032万,占全国衣村贫困入口的33.9%。[2]
(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民族教育是民族經济状况的直观反映,民族教育发展情况直接影响民族经济的长远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受到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软硬件设备不足,优秀教师资源短缺,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普遍偏低,人才培养难度大。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青壮年到东部沿海地区外出打工多,特别是高端人才留不住,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少资金和好的扶贫项目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这一问题始终存在,尽管国家长期对民族地区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其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同东部发达地区比差距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间长,投资金额大,见效缓慢,同时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缺资金、缺项目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贫困户提供好的发展,加大资金政策方面的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四)劳动力严重不足
贫困地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其中贫困家庭成员多为残疾人、老年人、长期患病的人、留守儿童为主,不能从事长期劳动,或者只能从事短期的劳务活动,不能给当地的经济带来更有效的发展,这一人群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三、民族地区发展的尝试性对策
(一)扩大投资渠道和增加对口支援的力度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辽阔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多数都是“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形式落户于边疆地区或偏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发展状况很不均衡,地理条件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加大了对其公共事物和服务的投资力度和成本。同时,处于祖国边疆的民族地区,身上还肩负着保卫边疆、国防安全、领土完整、文化保护、反对分裂民族组织和不法宗教组织的重要责任,其好处惠及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加大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投资和扶持,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1979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国各民族经过民族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3]所以我们在新的形式下更要增加对口支援力度,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消灭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矛盾,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和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要求。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政府的加大力度投资和对口支援建设和加大民族外部支援力量,让民族地区发展的更有生命力。
(二)要加强脱贫攻坚战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
贫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脱贫战役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因为地理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制度等相关因素相互制约的原因,从而使民族地区有很大的特点。仅靠扶贫部门是不可能的,需要各部门领导,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配合。特别是连片的贫困地区,我国仍有1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有11个在我们民族地区,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就是脱贫,民族地区脱贫是
扶贫攻坚战的“硬骨头”。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在管理上的精细化、精确化,管理好资金项目,要求任何部门不要触碰高压线,守住底线,同时国家相关纪检部门要对贪污腐败做到零容忍。习总书记指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了更好的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协调和发展各项任务。
(三)加强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协调民族地区区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面对当前的国内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加强西部大开发,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我国西部有广阔的国土和富饶的自然资源,我们要因地制宜,加强我国的西部开发,要把握科技和创新,不能只为了追求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很多环境和人文问题。[4]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一直落后于沿海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偏于山区和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的关键区域,也是我们国家在二○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所以发展民族地区,协调民族地区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领域,我们要在党中央的殷切希望下,加快民族地区自我建设,开发合理利用资源,从而更好的统筹民族地区资源,让民族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把握民族地区优势,延长特色产业链
在我国的西北民族地区不仅地域辽阔,而且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天然气、石油等,可以发展民族地区优势,把资源作为发展的动力。野生动植物在民族地区种类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比如宁夏地区的枸杞和葡萄产业、内蒙古地区的优质山羊等优势资源,可以发展当地的中医药产业和旅游经济产业,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不仅可以给当地带来收益,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用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使到民族经济优势发展,开发民族得特色,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的好坏还决定着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能否解决,适当引入餐饮文化、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公司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加大对农民技能的培养力度,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服务,切实更好的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五)保障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民族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工业发展程度不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发展,保护生好态红线。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即遵循自然规律,同时民族地区又得到了发展,建设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之路。比如塞罕坝地区,50年来退耕还林取得的成就,既保护了当地自然资源,又可以作为一项旅游名片,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
[2] 安虎森.张天骄.民族地区实现平衡發展的基本思路[A].差别化区域政策.2018-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李曦辉,李正梅.《党的十九大重点关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解读》[A].民族地区.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