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琼
摘要:素质教育,以“德”为首。在小学教育阶段推行德育手段,指的是利用道德文化的熏陶作用,让小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品质,拥有优秀的性情。从而让小学教育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作用到素质教育中去,另一方面还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基于此,文章以德育管理工作的改进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湛江市十五小学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德育管理工作在小学实施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湛江市十五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德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出发,总结了改进德育工作时效性的策略建议。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更多有效德育手段,从而提高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过程的时效性,并最终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品质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德育;必要性;时效性;改进管理
前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教育目的”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集‘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教育的的本质就是这几个方面统一的过程,而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少儿群体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素养关系着整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再加上少儿阶段是性格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学校重视好德育教育,将其放于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对于学生个人或者国家来说,均无比重要。因此,如何从德育角度,协调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性和实效性,进而聚焦德育,让德育工作发挥出其立德而树人的作用,还需要广大教师同仁重视当前小学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德育时效性不够的问题,进而根据具体案例学校的校情校况,提出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方法策略。
一、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内在需要
德育工作的本质就是要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它以实践为基础,需要德育工作者筛选出适合小学阶段学生们身心发展要求的德育观念、德育行为、德育精神等内容,让小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就树立好尊师重道、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
然而在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中,却总是因为种种原因呈现出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继而转换成了社会现实和传统教材之间的矛盾,社会对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实际过程形式化之间的矛盾等,成为了制约学校德育工作发展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提高小学德育时效性是当前我国德育工作实践方面的内在需要。小学德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上述矛盾,认真思索和探究出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时效性的具体途径,从而让小学德育工作可以切实达到社会的预期效果。
(二)是社会不良环境冲击的应对需要
我国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有反复提及“要切实、务必提高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水平”,同时,该文件还指出:“当前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多方面、多层次的环境影响,这些环境影响不仅有来自学校和家庭生活的,还有来自社会的。”由此可见:学校在进行德育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好其实效性,还需要从社会各界所营造的环境入手,為学生们营造好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使用手机、电脑等网络新媒体设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越来越受小学生群体的欢迎。问题也随之产生:由于小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比较差,对充斥着各种讯号的网络讯息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思想上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色情暴力主义等低俗内容所荼毒。因此,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可以说是面对社会不良环境对小学生精神冲击的必然要求。
(三)是贯彻德育为先方针的必然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学生在校园中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所贯彻和实施的教育战略发展主题,其中“德育为先、以德树人”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体现。
2000年,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们的文化知识教育水平,还应该切实加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从品德教育、法制教育这些方面去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2004年,我国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围绕好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准确地把握好当前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所产生的冲击,继而实施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德育工作。2012年,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可见:提高小学阶段德育时效性也是贯彻“德育为先”方针的必然要求。
二、案例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机制尚未健全
当前案例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工作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教师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当前案例小学对德育教师的年度考核总是以“智育”教育成果为权重,没有体现出“以德为先”的理念。往往很多老师花许多时间在德育工作上,换来的却肯定和鼓励却非常少,这种激励机制的薄弱上,自然会打击教师对德育工作展开的兴趣,结果导致德育工作收效甚微。
2.德育工作合力展开机制不健全。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机制,然而当前案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工作却只局限在小学生的学习方面,在共同促使学生们良好性格品格的形成方面却没有形成合作机制。
3.德育工作评估机制尚未健全。在传统德育工作的评估中,案例学校主要以对学生们的进行笔试测试来评估德育工作的成效,这种评估机制显然不科学,也不全面。将笔试测试运用到德育工作评估中去,只会让学生们对道德理论知识产生强记作用,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活经验的积累方面却无任何帮助。
(二)重智轻德观念比较严重
当前案例小学德育工作中“重智轻德”的观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文化课教育为主。德育教师们在开展任务的开展上,总是以文化课的教授为主,德育课既然学校不会评估检查,那教师在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上便存在着懈怠的情况,有的老师甚至将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挪给文化课老师使用。
2.德育管理方式较落后。就算德育教师们在课堂上开展了德育管理工作,大部分也是以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们在一种说教的方式下接受德育理念,那效果自然甚微。
3.德育管理工作缺乏准备。德育教师们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甚至没有任何教案、计划可依。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也是照本宣科地读下教材内容,在有上级领导突击检查的时候,便临时准备教案机会。
(三)学生个体差异关照不够
长期以来,案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总是以强调“共性教育”为主,反而忽视了小学生们的个体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够关注学生个体思维方式。在德育工作开展中,许多德育教师不考虑学生们在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生活背景等就展开思想品德说教课程,这种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式的德育手段,在学生们思想上根本就起不到教育或者警示的作用,学生们在上这种模式的德育课的时候,很容易就产生忽视心理。
2.没有完全顾及学生自尊心。许多德育教师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上,甚至会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当作是反面教材来展示给其他学生面前,这种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其当做反面教材的情况很容易就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更严重的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忽略德育实践的重要性。很多德育教师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上,还会忽视学生们个性品质中比较宝贵的、可塑性强的一面,在思想良好行为品德灌输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教育,不给学生们社会实践、生活检验的机会,这种德育方式,很容易混淆小学生对良好生活习惯、行为品质的概念感,继而影响德育工作成效。
三、提高案例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时效性的方法策略
(一)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制
案例小学德育工作如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便需要从其工作机制中开始创新,进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寻找到符合小学德育工作展开的新机制:
首先,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即是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们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规律,尽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教学中去,以自己的工作热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们的求知欲望,用自己“为人师表”的高尚人格来鼓舞学生们,从而与学生们产生情感上的碰撞和交流,并最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学生。
其次,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妨结合多媒体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比起传统的“黑板+粉筆”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更多抽象而又生涩的德育知识,转化成直观而形象课堂内容,既能够增强德育课堂的信息量,又能够活跃好德育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们可以在寓学于乐的氛围中学到塑造起良好品德。
最后,德育教师还可以将平时小学生群体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与德育课堂内容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德育工作机制既立足了德育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使小学生们可以正式成为德育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德育课堂的讨论中去,进而在形象生动的课堂情趣中培养和塑造好品德。
(二)转变德育工作管理观念
要想小学德育工作时效性有本质上的提高,案例学校与德育管理人员首当其冲地要转变好自己的观念,让德育工作内容可以适应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学生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要重视好德育工作,取消应试教育排名制度,让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能够在一种不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安心工作、学习,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去,在全校园、全社会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德育环境,从而让小学生可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要从成人化德育教育理念转变成基础德育教育理念。即是:德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好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与认知水平,在展开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对小学生报有过高的期待,而是应该在关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给他们布置和讲授小学阶段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良好行为习惯,而不是时刻站在成人的角度给小学生们讲解“大德育”。
最后,德育工作应该注重时刻灌输给小学生们以美的观念。这就需要德育教师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灌输良好道德品质观念,还需要在日常言谈举止上都为小学生们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比如说:教师的形象要干净整洁、说话的时候要礼貌柔和,甚至在写板书的时候,也需要给学生们提供规范和清晰的榜样示范。德育工作不是说只有在思想道德课中才可以展开,德育教师在学校和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举止、穿着打扮等,都可以成为小学德育工作展开的手段。
(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案例小学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德育目标、德育教学内容划分好阶段后,再灌输给学生,这样既能够体现出小学德育内容涉及的合理性,又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培养要求。要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德育工作者应该将小学各年级阶段的学生区分开来对待:
首先,对低年级学生,如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们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主要以引导和教授认知为主。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刚刚踏进小学校园,对周边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好兴趣,对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会格外有记忆意识。那德育教师在展开工作的时候,不妨借助一些直观性比较强的道具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其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印象,继而产生需要规范自己言谈举止的意识。
其次,对中年级学生,如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们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则应该培养学生们主动投入学习的意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对行为概念“似懂而又非懂”,但同时他们又能够初步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了。因此,德育教师在对这一年龄阶段学生展开德育工作的时候,不妨重点以道德品质行为或者概念的讲解为主,让学生们能理解简单易懂的正确的行为举止。同时,德育教师还可以设计出一定量的德育作用,让家长配合学校完成,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德育知识消化和吸收。
最后,对高年级学生,如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们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则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为主。这个时候德育教师不妨通过各类课外书籍阅读、良好行为品质视频的观看等,来传授给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从而让学生们在一种目的性明确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更多德育知识。
四、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生道德价值观念逐步养成的重要转折点。德育是小学阶段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的心智,乃至伴随终身的品格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案例小学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好德育的属性,认识到德育的功能,了解好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然后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办法,来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管理水平,并最终富有时效性的德育过程,陶冶好学生情操、树立好学生品德、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付建花.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教学对策[J].学周刊,2020(09):53-54.
[2]黄丽萍.丰富德育内容,铸就美好品质[J].教书育人,2020(07):7.
[3]刘莉平.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202.
[4]胡永.汇德于行,融品于动——小学体育与德育教学结合问题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2):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