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瑞贤
摘 要:實践告诉我们:阅读对于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人都能从阅读中学习,获得乐趣,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有品位,从读书中获得幸福的人生。由此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然而我们是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基础差,阅读水平更是低下,想要开展阅读教学可谓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现状;趋势;提升核心素养
1、我们的阅读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缺少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落实不到位;课外阅读零散,缺乏整合。
2、阅读兴趣不高:我们的语文课堂,一节课45分钟往往只阅读一篇文章,是对时间极大的浪费。而且,整节课都是由老师设置的问题组成,学生的经历和智慧不停地消耗在问题的转换和环节的切换之中,没有自己独立的阅读时间和个人的阅读体会,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3、阅读量不够: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教材,在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上,一节课学习一篇文本,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量极少。《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九年的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但是,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我敢保证,除了寒暑假,初中生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因为中考的压力,他们早就被大量的作业习题所淹没,在题海里而不能自拔。
4、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老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仅仅停留于说教式的宣传,而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再加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习得的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这样的要求:“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等。这些阅读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时间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学生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曾经在“为中国未来而读——2015阅读行动论坛”上强调:“培养读书兴趣,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老师要有定力,回到语文教学的朴素立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部分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学来学习,然而,为了拓展知识,学生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大量的阅读,而阅读要发挥最大功效,就是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讯息,构建出较宏观的图像。
因此,多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新趋势,这种多文本阅读教学正是对我们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短板的有效补充,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那么,什么是多文本阅读教学呢?
所谓多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两篇以上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多文本阅读教学选文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议题,围绕着议题可以展开阅读教学。多文本阅读的选文要把握如下原则:
1、所选的文章要有共性。
2、所选的文章要有异性。
3、所选的文章要有发散性。
选文的组合方式大致可以分为这些:
1、课内+课内:即把从一篇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内其他多篇课文的阅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课内+课外:即以课内文章的阅读带动课外的同类题材、同类主题、同一作家的文章或者相反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发现其中的共性,寻求阅读的方法技巧,提高理解、阅读能力。
3、课外+课外:即学生用课内阅读习得的阅读方法,选择大量的课外同类文本历练,阅读方法方法内化于心,阅读能力自然再上新台阶。
通过大量的阅读,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正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但 “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
总之,通过多文本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语言学习的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潜力。可以说,做好这项工作能够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好基础,也为他们学习各门知识打好基础,为他们一生的发展、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