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三
摘 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也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开放、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一个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激励、神态暗示、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质疑、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在水中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和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三顾茅庐》,在学生了解了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之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
三、多读感悟,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引导朗读《鼎湖山听泉》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同学选择的语句是:“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同学评价,而是让他们也学着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泉水不同声响的感受,既贴切,又富有音乐美。至此,一方面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到来自山间美妙的泉水声响;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和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览、读書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2、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即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营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这样,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
[2]《我的小学语文观》 张庆
[3]《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
[4]《小学语文研究》 2007年 第6期 第9期
[5]《江苏教育研究》 2009年 第3期 第5期
(作者单位:东海县牛山街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