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鑫竹
摘 要:随着当今教育工作竞争日益激烈,班主任如何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初中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升,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
引言
隨着现在教学工作的日益繁重,班主任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因材施教实行高效管理,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些成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需要急迫解决的难题。
一、关爱是教学的根基
教育的根基是爱,要让学生了解到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大爱。才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生活在一个由爱组成的环境当中,而这种爱最好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因为班主任的角色不同于父母,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这样就更需要高效谈心,要学生勇于说出自己内心中的困扰,就需要建立在平等之上的一种类似于朋友间友谊之爱。
因此,班主任和学生谈心时应注意方式和语言,多留心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因为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班主任应当敏锐的感觉到每个学生存在的成长中的问题,包括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应多给学生心理和情感支持,尤其多给一些学生,如特困生等等,给予特殊的关爱。可以指导学生读一些包括少年维特之烦恼类的书籍。此外,还要多关注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冬天穿的衣服比较少,班主任可以善意提醒,让学生保护好身体,这样也可以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
二、尊重是关爱的前提
爱的前提是尊重。要让每个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尊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们查资料,锻炼其积极性。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和主人公精神,也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彼此的尊重。对于每个学生的每一点成长,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并提出表扬,对于进步稍慢的学生,教师也要多加鼓励。组织相应的文艺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而尊重的最好的模板应该是崇拜,让学生崇拜自己的班主任,这样更利于班主任谈心交流工作的展开。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不停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而且更加耐心的与学生交流,甚至包括留心一些细节。
三、树立权威是教学管理的基础
完善的管理制度离不开明确的奖惩措施,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过也不能一味照抄模板,班主任应和班集体,以及和学生们多交流,根据每个班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定。这样能够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们无形间的互动。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精神。设置意见箱,鼓励对学生不当的行为进行及时汇报,对于这些不好的行为,可以采用舆论监督的形式,对于遇到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们讨论分析产生的后果,对于这些后果如何防范和解决。对于好人好事也可以在班里进行宣传和鼓励。
上文提出的班主任应建立平等之爱,但是班主任毕竟是一个管理者,还应建立自己的权威,避免出现大会上乱发言,乱喊乱叫的现象。这些可以结合当代互联网技术,利用在班级体内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来实现,也应合理使用摄像头等监控工具,合理化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上尤其应注重和互联网科技之间的联系,利用高科技来提升管理水平。
班主任建立权威,还应注重考虑班集体内中层干部的任免,因为班里班级体内中层干部,包括课代表、班长等,他们是连接班主任和学生的重要纽带,也是班集体内部的办事主力,一个班里很多大型活动和工作是否能办好,主要就需要依靠中层干部的办事能力。以此班主任应当注重把合适的学生放在中层干部的位置上,可以更好地确立班主任的权威,同时也可以提高班级体内的办事效率。
四、注重言传身教
而如何建立权威,主要要依靠教师本人言传身教,首先就是言传,也就是说话,说话一定要有艺术,尤其在大大小小班会上的讲话,要一针见血,说话简洁干练。给学生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切合实际,这就要把要求班主任平时观察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可过高或者太低。在班会上对于学习上,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性总结,提出下一步应当关注的重点。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和差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及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方式等等,如何艺术交流,这都需要班主任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努力思考和研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高效地交流对话。
当然除了言传之外,还需要身教,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比如要求学生衣着整齐,首先教师本身就要衣着整齐端庄,要求学生不说脏话,首先教师就要说话不带脏字。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随着多媒体越来越发达,教师尤其应注意言行,稍不注意就可能会被拍,并放到网上,最终造成恶劣的影响。如果一位老师能够按时认真授课,穿着细致得体,这样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五、结束语
因此身为初中班主任,除了在教学管理上做出成绩之外,还应肩负起学生心理和生活上的关爱,这样才能做"最幸福优秀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苏春凤. 新课改中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探析[J]. 科技经济市场, 2016(03):253.
[2]黄国锋. 关于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育人艺术探讨[J].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