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卫林
中层干部往往来自教学一线,曾经是学科教学上的佼佼者,在教学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教而优则仕,因为教学实绩突出,劳苦功高,受到校长的赏识而得以提拔重用。由于是学科教学上的“把关”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所以虽然走上了管理岗位,但课务量并不会相应减轻。他们不得不任劳任怨,超负荷承担着学科教学的重任,做好“排头兵”和“领头羊”。否则,如果没有教学实绩作支撑,中层领导的话就不灵,也会自感底气不足。同时,中层干部往往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希望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成名成家。
教师当上中层干部后,工作量明显增加,每天要应对不少“鸡毛蒜皮”之类的杂活琐事,时常会被校长呼来唤去,整天就像“无头苍蝇”一样穿梭于校长、教师和学生之间,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跑龙套”角色,为管理所困,被管理所累。为了担负起中层管理者的使命,在教师中树立起良好的管理者形象,中层干部又不能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有任何疏忽。中层干部不仅工作辛苦而且责任重大,而功劳却常常与他们无缘,那是“领导有方,教师努力”的结果;但失败了却要承担方方面面的指责和压力,所以中层干部不敢稍有懈怠和马虎。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繁重的管理工作势必会拖累中层干部钻研学科教学的时间,影响其自身专业的跨越式发展。但既然走上了中层干部的工作岗位,就不能“赖着茅坑不拉屎”,辜负校长的一片好心和期望,而被套上“不善管理”或“管理无能”的不雅称号。于是,中层干部一直处于“两难境地”:既不能只管“自留地”而漠视“责任田”,也不能只管“责任田”而荒了“自留地”,要想“鱼和熊掌兼得”真的好难。
作为校长要在给中层干部压担子的同时,要善于引领中层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其做到教学和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1.明确职责,使中层干部不做“勤杂工”
中层干部自然要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敢于揽权。但如果中层干部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意味着中层干部什么事都要做,没日没夜,没头没脑,整天就像个“勤杂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哪里还有精力去钻研自己的业务,学科教学肯定会大受影响。同时,没有明确的分工也会造成人浮于事,相互推诿,降低工作责任心和有效性,使中层干部劳而无功,学校各项工作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学校管理终究上不了档次。如此恶性循环,使中层干部整天手忙脚乱,疲于奔命。
作为校长要给中层干部做好职责分工,使其明确自己分管的条线,清楚自己服务的对象,避免由于工作的重复交叉而无从入手,使中层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事可做,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分管工作的有效性。唯有这样才能使中层干部从杂乱无章的工作怪圈里解放出来,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不忘研究教学,不忘自身专业成长,不为管理所困扰。
2.下放权力,使中层干部不做“消防员”
在校园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中层干部忙碌的身影,校长布置任务要找他们,课务出现问题要找他们,学生出现差错要找他们,工作上遇到困难要找他们,中层干部成了学校管理的“应景之作”,成了学校的“消防员”,正所谓“有困难找中层干部”。中层干部的工作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这种无目的、无计划的“应急工作”使中层干部压根儿就没有心思去认真钻研自己的学科教学,学科教学渐渐成了中层干部的“副业”,要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简直难于上青天。
作为校长在赋予中层干部责任的同时要给予其相应的权力和空间,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尊重他们对工作的独创性,使其在自己权力范围内精心策划和组织各项工作。校长只有下放权力,中层干部才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好自己手头的各项事务,从而从容应对,有条不紊开展好自己的工作,不至于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整天在校园里忙于救急。只有这样,中层干部才能既科学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分管工作,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搞好自己的业务,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做到管理和教学两不误。
3.重视培训,使中层干部不做“井底蛙”
培训是最大、最有效的投入,是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必由之路,为此各地十分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但一提到培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校长的管理培训,唯独缺少对中层干部的技能培训,中层干部成了“被培训遗忘的角落”,从而大大限制了中层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层干部只能闭门造车,管理工作机械重复,管理水平止步不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显然是不可能的,没有培训,没有源头活水的注入,中层干部注定只能成为“井底之蛙”。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中层干部的工作效率,使中层干部既精于管理,又擅长教学,做到两不误,就要学校舍得投入,注重对他们的培训。校长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中层干部开阔眼界,拓宽视野,使中层干部不满足于现状,不甘做“井底之蛙”。在不断培训中逐步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真正做到“能文善武”,教学上有风格,管理上有个性。◆(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南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