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霞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但是,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教育形式是基于班级形式的集体教育。面对班上具有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很难在统一的教室中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分层教学方式被提出并得以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分层教学更加人性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应用策略
引言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将教学重点放在一些顶尖学生上而放弃学业落后的学生是教师在教学需要重视并及时改正的一大问题。小学生正处于积累数学知识的重点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按照对全体学生負责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突出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教学思想的转变。
一、分层教学法的含义与意义
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之后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也就是说针对不同学生落实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结合学生的数学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及实施分层提问,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考虑到成绩较低的学生,一时间难以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针对成绩较低的学生,教师应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还应多鼓励学生,激励学生的同时,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解决问题,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性。此外,对于成绩优异和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和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潜能。由此可知,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法时,需要注意合理划分层次、分层提出问题,以及落实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如此一来,能够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快速解决问题、高效学习知识,说明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十分重要。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的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不同方法下分层的依据也不同。例如,“组间同质”下的分层,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学习情况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等作为综合考量的依据,将学生划分为优、中、下层。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目标,下放给不同小组。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和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周长的比较方法。
(3)能初步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差生组负责完成任务(1),中等生完成任务(1)、(2),优等生组完成全部任务。在完成了这一目标后,再逐渐为每个小组提高难度,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进步。
另外,还有一种“组间异质”的分层方法,就是将学生按照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将学困生、中等生以及学优生划分在同一组内,同时考虑到学生性格等方面的优缺点,确保每组中都有带动力强的,善于发言和沉默寡言的,学习能力强以及自控力差的学生。这样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内能够相互学习他人的优势,得到他人的影响与带动,逐步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当然,这样的分组需要对学习任务的设计进行更改。
总之,分层的方式有许多,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设计下,灵活采取多种分层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是隐性的,学生并不知情,否则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根据学生的进步或落后情况,还要不定期的对分层进行调整,确保分层的合理。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分层教学
在分层分组学习过程中,平均学生学习水平划分小组,就是指老师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以优带中、中带差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数学综合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划分小组,让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得到高效的运转。而且,这样划分小组的方法,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乘与除”时,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留出时间让小组进行互相出题进行计算,然后小组里的优等生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讲解做错的题,对于优等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再进行协助解决,这样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共同学习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在课后老师给小组留学习任务,让小组里的优等生带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中等生辅助优等生一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缩短学生数学综合性学习水平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对数学问题进行分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结合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层以后,在讲解知识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此实施分层提问,能够促使全体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三个层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学习“认识图形”时,教师先讲解图形的特点,之后展示各种图形,并对于优等生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及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明确问题后积极分析和思考,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归纳答案,逐渐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此外,教师对于中等与学困生,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能使学生轻松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解决问题充满自信心,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以后,也会更加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并且,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认识很多图形,以及了解不同图形的特点和形状,进一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由此可知,教学中教师分层提问,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快速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全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表明开展分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四)做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上述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以后,教师就要对数学作业的难度进行分层,以契合各个层面学生的知识水平,且难度适宜的作业能够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进步。例如教师在进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以后,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针对优等生教师可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可以用硬纸板制作模型,并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于中等学生,教师就可以降低一些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充分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对学困生来说,教师就需要设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旨在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并且能在生活实际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难度的作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结束语
简而言之,分层教学体现了教育改革时代小学数学教育的人性化和合理化,这是对所有学生尊重的体现。这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应当多加重视,并在实践中提出更多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爱萍.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62.
[2]刘佳.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56.
[3]米英.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19(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