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杰
[摘要]中国人向来重视人情关系的培养,并将人情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礼尚往来中培养感情、增进感情、加深感情。但时至今日,人情消费似乎变了味,呈现出功利化、攀比化、年轻化的趋势,从而加大经济压力、扭曲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的浸染、满足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实利益的诱惑,只有清除不良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人情消费理念、用制度净化人情消费环境,才能实现人情消费的正常回归。
[关键词]人情关系;人情消费;异化
中国人向来重视人情关系的培养,并将人情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互送礼品、礼金是人情消费最重要的形式,人们在礼尚往来中培养感情、增进感情、加深感情。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面临自然灾害、婚丧嫁娶等生活暂时陷入困难的窘境,人情往来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救急作用。但时至今日,人情消费似乎变了味,不仅名目繁多,而且价额越来越高,功利化倾向日益凸显,甚至给一些人带来难以承受之重。人情消费的异化最终会淡化情感,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一、当前我国社会人情消费异化的表现
(一)功利化
人情消费本意是为了加强联络、增进感情,为双方保持长期交往奠定基础,至于消费了什么、如何消费、何时何地消费等均属于次要问题。但当前的人情消费越来越偏离本质,更加注重形式,甚至内容和形式一起走偏。一些人把人情消费当成谋取利益的手段,利用父母过寿、子女上学、子女结婚、乔迁新居等敛取钱财、中饱私囊;一些人把人情消费当成拉关系的桥梁,通过攀附特定人物谋取不正当利益;一些人把人情消费当成组建团伙的手段,通过拉帮结派形成小圈子,进而实现圈子内的利益均沾,钩织腐败网络。
(二)攀比化
俗语讲,“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真正的情谊不在礼物的多少,而在心心相印、情情交融、事事互助,时时牵挂,讲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过去,由于物质条件相对艰苦,人情消费也就是一包砂糖、几盒饼干、数斤鸡蛋而已。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人情消费的额度也在不断提高,并且礼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纯粹演变为现金支付。更糟糕的是,人情消费出现了攀比化倾向,在面子的驱动下,一些人走向随礼额度要高、宴请层次要高、办事排场要大的误区,以至于让人发出“人情消费猛于虎”的感叹。
(三)年轻化
过去,成家立业之人是人情消费的主体,并且主要涉及到家庭与家庭的关系,哪怕是一个成年人,只要没有单独立户,就可以和父母共享人情消费的成果,没有必要单独支出。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情消费的主体越来越低龄化,大中小学生都加入了人情消费的行列。大学生尚可理解,中小学生实无必要。但放眼望去,生日送礼、同学聚会、感谢师恩、毕业散伙等人情消费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日渐走俏,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当前我国社会人情消费异化的危害
(一)加大经济压力
适度、合理地人情消费能够起到联络关系、培养感情的作用,但是过度的人情消费则会加大经济压力,让人疲于应付,甚至产生心理不适。当前,人情消费名目繁多,除去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孩子庆生、节日探访等传统事项外,搬新家、买新车、职务晋升、孩子考大学等也要随礼祝贺;同时,相较于过去,随礼金额越长越高。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人情消费成为部分人日常生活的最大开支项目,甚至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尤其对3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言,自己及朋友正面临结婚、生子、买房的压力,更是对一张张“红色罚单”感到难以承受。
(二)扭曲人际关系
人情消费旨在构建稳定、和谐、持续的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正常社会生活而进行必要的社交投资,但异化的人情消费却带来过大的经济压力,让人感觉到苦不堪言,这时人情消费的异化必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那些热衷于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送高档月饼、天价礼物的人,其人情消费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构建正常的人际关系,而是别有所图、另具目的。在广大农村地区,为了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村民们更加看重人情往來,往往是一家办事、全村参与,如果哪家没有出席,则将会引发该家与办事方甚或全村人际关系的紧张。
(三)败坏社会风气
由于盲目攀比,不少地方的婚丧嫁娶办的都是极尽豪华,除了传统仪式外,注入了更多现代气息,大操大办必将形成奢靡之风,同时,超规格配置的烟酒菜肴很多都不是被吃掉,而是白白倒掉,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勤俭节约良好风气的养成。在有些地方,红白喜事的办理场所成了聚众赌博的绝佳场地,滋生了不良社会风气。一些人通过吃请送礼贿赂领导干部,谋取不正当利益,破坏了正常的社会规则,不仅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催生不正常的社会风气。
三、当前我国社会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
(一)文化的浸染
文化对行为选择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即被特定文化牵着鼻子走,人情消费异化的背后也离不开文化的浸染。一方面,在传统礼尚往来理念的影响下,人情消费是双向行为,别人给予的人情是必须要还回去的,并且还礼额度要等于或大于接受的额度,否则便被视为不懂礼、不知礼,为了面子,极易拉升人情消费的额度;另一方面,西方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金钱成为衡量情感的重要依据,也扭曲了正常的人情消费。
(二)满足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人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开始追逐社交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满足后,逐步转向精神生活的提升。人情消费是实现社交满足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礼尚往来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但也正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情消费的价值载体,实物逐渐被金钱代替,在攀比心理的影响下,礼金的数额越来越大,总想通过多送表达特殊的情感、凸显与众不同的关系、展现不一样的社会地位,最终偏离情意表达的本质。
(三)现实利益的诱惑
人情消费除了能够给人带来特殊的精神愉悦外,还能够产生现实利益,正是现实利益的诱惑,导致人情消费不断偏离正常轨道,最终走向异化。古人讲,“朝里有人好做官”,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发现有人好办事的痕迹。虽然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群众办理各类事项的透明度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制度漏洞的存在为异化的人情消费提供了生存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迫不得已的行为选择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异化的人情消费虽然让人深恶痛绝,但在现实利益面前却可以大行其道。
四、当前我国社会人情消费异化的防治策略
(一)清除不良文化的影响
要有选择性的继承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既有璀璨耀眼的精华成分,也有不合时宜的糟粕因素,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做到爱惜物力、珍惜资源,避免讲究排场、铺张浪费。对西方外来文化也不能全盘接受,要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吸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要毫不留情的摒弃,对独立人格的推崇等合理内容则要吸收借鉴,独立人格的培养是避免人云亦云的有力武器。
(二)树立正确人情消费理念
突出人情消费行为中人情的作用,淡化消费意识。这就要求日常交往中以情感交流为中心,培养真情实感、深情厚谊,不以礼物礼金的轻重多少作为判断关系疏远的依据;在人情消费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可而止,杜绝盲目跟风、巨额礼金,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广大农村,在熟人理念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人情消费异化的重灾区,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健康、合理、适度进行人情消费,自觉移风易俗,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为不堪重负的人情债松绑解压。
(三)用制度净化人情消费环境
人情消费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正是相关制度的缺失,才让一些人通过人情消费的形式获得某种资源。少数人钻制度漏洞的行为破坏了社会规则,加大了社会运行成本,因此,应通过制度建设为社会良性运行提供保障,让人们在合理、公正的规则中平等竞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一系列制度建设中,尤其要完善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制度,打击以人情消费为名进行贿赂的行为,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供旗帜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