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洋
摘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本文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为什么要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不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建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经济体系,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经济强国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并强调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和重点任务。[1]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第二大世界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什么习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那到底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怎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当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仍然没有变,大力发展生产力仍然是重中之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的必然选择
我国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总体上已不再落后。人民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的同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本质上来说仍然是社会生產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工业化已经摆脱了追求数量增长的阶段,向提升水准和优化质量转变;新时代的农业下现代化也超越了单纯的大工业对农业的改造阶段,而转向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业态并存的方向。[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城乡的生产力水平,才能缓和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切实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高效益、持续稳定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总结以往发展经验,我们发现之前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靠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可续的,以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形成的较低商品价格,会有一定的弊端,长期的劳动低成本必然削弱社会的有效购买能力。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下,也会带来资源和能源的满载或者超载状态,带来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适应新时代、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了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把我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当前我国人均产值在世界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世界五百强公司中国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少,在自主创新方面也比不上发达国家,2008年的中兴事件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必须要牢牢的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新时代要做强起来的时代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提供经济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是现代化实现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4]
二、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5]实体经济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主体,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支撑,实体经济活动和财富创造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出现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设现代化体系的进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生产力水平较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比较落后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和价值链仍处于全球低端水平,产业利润低,新兴服务发展滞后;实体经济空心化趋势明显,出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平衡,利润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注重技术和制度创新。技术和制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双引擎,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擎驱动,立足于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调互动。[6]虽然我国很多产品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自主产品研发大多在中低端水平,核心技术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自主开发的知识产权较少。要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优化的重点主要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城乡平衡,一个是区域协调发展。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土地辽阔人员众多的国家,不仅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一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偏远山区发展仍然很滞后,而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显得尤为重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四)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新挑战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二是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7]从以下几点可以分析出当前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长期以来,经济全球化中一些欧美等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谋取更多的利益。并且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采取逆全球化政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危害了自由贸易原则,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导致經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二是我国传统贸易伙伴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外部需求疲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加之国内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导致出口总额下降,外商投资也在不断减少。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产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程度不够等,还应该看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使农村很多土地被闲置。工业领域中,应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做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001) .
[2]:侯为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指向与时代内涵[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03):10-17.
[3]:李彩华.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性[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01):9-17.
[4]:简新华.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几个关键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2):14-20.
[5]:习近平.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根基[N].人民日报,2017-03-08.
[6]:沈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双擎驱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18(08):56-67.
[7]:任保平,赵通.新时代我国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的挑战与路径[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1(05):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