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建教育 创造美好生活

2020-10-21 13:12丁洋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宣传党建教育

丁洋

摘要:党建教育是党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党建教育,党的声音得以更好传播。本文简要分析在新形势下,党建教育需要把握的新要求。

关键词:宣传;党建;教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們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幼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就,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当前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解决好民生领域的各种现实难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党建教育,让党的声音没有阻碍地进入每个社会细胞。只有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生产生活的可喜变化,才能充分激发大家共创美好生活的热情斗志,全社会勠力同心,汇聚形成共筑小康梦的磅礴力量。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党建教育尤其需要把握新时代特色,贴近群众生活,才能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先进性。

一、把握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维持其生命活动的需要;

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舒适与幸福生活的追求;

发展需要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人对于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的渴望,如自我实现的需要、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等等。[1]

在物质相对充裕的今天,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这些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新特点、新要求。人民的需要,就是共产党工作的目标之所在,也是新时代党建教育的根基之所在。

二、把握新时代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但需要看到,这种公平不是绝对的公平。2019年,在香港地区有一群乱港分子,打着公平正义、维护法治的旗号,绑架社会公众,扰乱社会秩序,这种行径无疑不能带来任何公平。

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三、把握新时代人民对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因此,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进行科学、平衡、充分发展的前提。[2]

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要抓住科技创新以牵动发展全局,为经济发展提供第一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城乡与地区间发展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新时代改革发展成果;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

四、把握新时代人民对生态健康的新要求

要高度重视解决环境问题这块民生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定切实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统筹民生工程等改革发展前沿,从好山、好水、好空气等健康安全的生态资源入手,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入手,切实肩负起舆论引导的责任,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唱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创建美好和谐的新生活。

只有人人尽力、奋发有为,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和文明成果,才能为共享提供现实基础。共建的成果越多越好,共享的质量和水平才会越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越强。发展成果共享又会激发共建的活力,推动共建进一步发展。共建和共享相互促进、相互贯通,使改革发展朝着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方向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培林.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N]. 人民日报,2015-02-05(007).

[2]李彦霖.共享发展理念中体现的人民主体思想[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30(03):34-39.

猜你喜欢
宣传党建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